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是歷史教學重要的社會功能,也是中學歷史教育的永恒目標。在“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培養(yǎng)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提高公民素養(yǎng)尤為重要。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能適應2l世紀的需要。具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跨世紀人才。要達此目的,當然需要通過多種途徑的綜合方能實現,需要目前中小學所設各門功課的教學任務全面完成才能實現。顯然,歷史學科在素質教育中有著其它學科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思想品德教育方面
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首要內容。如果一個思想品德敗壞的人,他的科技知識越豐富,能力越強。其對社會的危害也越大,這是不難想象的。而思想品德教育又首推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主旋律,在中學教育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愛國主義精神是人們奮發(fā)向上的動力。這種事例在歷史教材中舉不勝舉。如近代的詹天佑、馮如、魯迅等等,為挽救民族危亡,尋求救國救民的途徑都離鄉(xiāng)背井,漂洋過海到歐洲留學。刻苦努力學習文化科學知識,最終都為祖國的發(fā)展和革命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這類史實在培養(yǎng)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奮發(fā)向上的精神方面,是其它學科所不能企及的。
古往今來,無數個具有杰出成就的人物都有著熾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如屈原“謇朝誶而夕替……雖九死其猶未悔”;又如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飛“精忠報國”,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與,豈因禍福避趨之”,等等,他們愛國的豪壯事跡,廉潔奉公的高尚品格,千百年來無不激勵著人們去學習他們的品格、精神,去為祖國的統一、安全、繁榮昌盛奮斗。這又是其它學科難于相比的。
二、知識教育方面
知識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而歷史知識的豐淺又是文化素質高低的窗口。人們不都把能“談古論今”“博見多聞”的人視為文化素質高的人么?古、今、見、聞就都是歷史知識。歷史科學是對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概括。它包括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同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活動以及人們的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文化”方面就包括了醫(yī)學、建筑、宗教、體育、環(huán)保、教育、天文歷法等及其它自然科學知識,幾乎是所有知識的匯集,這也是其它任何學科所無法比擬的。
三、能力培養(yǎng)方面
歷史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方面具有特殊地位,它既能培養(yǎng)一般能力,如閱讀能力、想像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理解、分析、綜合等)、創(chuàng)造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有評價辯證能力,鑒往知來能力等特殊能力。
素質教育的目的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21世紀的競爭主要是人才的競爭,而在人才的競爭中,又首先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競爭。歷史學科中,在敘述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方面,提供了多種相類似的史實。如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俄國農奴制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德意志、意大利的統一:每個歷史階段各國工人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等,這就為在教學中啟發(fā)引導學生比較其異同,發(fā)現其內在規(guī)律和特點,獲得類比聯想創(chuàng)造能力提供了條件。所以。當學習到我國改革開放政策時,有的同學便說。它與蘇俄新經濟政策很相似。當我因勢問學生有無不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為什么相似,為什么不同時。學生通過進一步比較后都能從國情背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等方面正確回答,這就獲得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有的同學還從當前有些領導干部虛報成績上聯想到清朝時采取以督墾荒地的成績作為對地方官吏獎懲的標準的措施。由此推斷在清初100多年里耕地面積增加了40%以上的記載也一定有假。
素質教育是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廣大歷史教師必須積極投入新課程改革,開發(fā)并應用各種課程資源,充分利用歷史學科在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勤奮競業(yè),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貢獻自己的力量。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