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素有重視誦讀的優良傳統。韓愈“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技于百家之編”尤為典型。從語文教育的角度來說,這種陳年佳釀式的誦讀教學法符合語文學習規律。朱自清先生在《論詩學門徑》中說:“偶然的、隨意的吟誦是無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成果。得下一番切實的功夫,便是記誦。”日本教育學博士七田真說:“這種不求理解、大量背誦的方法是培養天才的真實方法,也就是右腦教育法。猶太教育培養出了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的教育就是以記憶學習為中心,強調反復朗讀。”所以我認為閱讀教學的本質就是指導學生回到以文學為主導的指向,剝離掉雜志、網絡圖片華麗的外衣,不帶你的意見去讀書,才能從多方面受益。
一、誦讀有利于學生獲得語感
語感不是“東西”,也不是“知識”“觀念”“教條”,因而不能給予,不能灌輸,不能強加,不能“粘貼”。中國文學盛產精妙絕倫的名篇佳句,每當捧讀便讓人愛不釋手,欲罷不能。清人張潮說:“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用書不難,能記為難。”張潮對書的“藏、看、讀、用、記”的評價告訴人們:“記”是第一位的,是背誦量決定了一個人的運用語言的能力強度。所以,好文章背誦得多,靈巧的詞采、曉暢的章句、鏗鏘的聲律、精密的謀篇,口誦心惟,日長月久,習焉不察,使內化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日后的泛觀博覽,慎思篤行,在人性世情的歷練后,常于不經意間更上一層樓。
二、誦讀有利于學生感悟自得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一篇文章,可悟的內容涉及文章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而且要透過字面悟到字背,透過現象悟到本質。正如朱自清說:“讀書如同采礦,不去開采,哪里會發現礦石中的美玉呢?”所以我國古代從孟子開始就主張讀書“自得”。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卷春的畫圖,是一曲春的贊歌。作者無論是寫“春草”“春花”“春風”“春雨”,還是寫人們“迎春”,字里行間都洋溢著作者對春天的生機勃勃的贊美,對春天光、艷、美的喜愛,對春天孕育萬物充滿希望而感到喜悅等。同時《春》一文語言準確、生動、優美,用了很確切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法,而這些只能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作者融為一體,才能感悟到景色的美和語言文字的美,以及作者對春天的喜愛、贊美之情。
三、誦讀有利于學生審美鑒賞
閱讀一篇課文的過程也是一個審美過程。這是朗讀的最高境界,即是美讀和誦讀相結合。文章之美是一門綜合藝術,是語言美、意象美、音樂美、意蘊美、意境美的大綜合。然而,在這些藝術美中,我們學生很難立刻接受和感悟,這就需要我們有一個反復的過程。學生在對外在美的反復朗讀中獲得一些真切的感受,增強對美的感悟力,然后通過語氣傳出來,讓學生耳與心謀,得到深切的了解。“不知不覺地,內容與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因為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如讀《雷雨》時,讓學生讀出周樸園的盛氣凌人、虛偽、狡詐、自私、為富不仁,讀出魯侍萍的滿腔怨憤、善良和令人同情等,從而引發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深入思考。對于精彩的內容,不僅要求學生美讀,還要力求熟讀成誦,從而體味那難以言傳的詩意與哲理,以及那搖蕩心靈的思想美、形象美和音樂美。
四、誦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讀書”能力
一個人不管是在學校學習,還是畢業后從事任何工作,閱讀能力都是最基礎、最領先的能力。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獨立的、足以適應未來需要的閱讀能力。然而任何能力的養成都離不開反復的歷練。閱讀能力是調節一系列更為復雜的心智技能的能力,自然更需要反復練。教師的指導固然重要。但學生不在讀書實踐中練習就根本無法形成“自主讀書”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除了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以外,主要是要指導學生自主誦讀,領悟。
五、誦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
學生誦讀文章,有利于記誦大量的好詞好句。詩文佳作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有利于發展學生個性,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作思維能力,培養創新精神,達到古人所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