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是以音樂藝術的手段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的一種教育形式。它用藝術美的甘露澆開孩子們心靈中美麗的花朵,啟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陶冶和培養他們具有優良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音樂教育借助傾聽來感知音樂美,借助歌唱來表現音樂美,借助表演來發展音樂美。它是面向所有學生敞開大門的、陶冶性情、滋養心靈的一副良藥。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創造性和審美能力。
一、揮動想象的翅膀,讓快樂展翅
1. 讓學生樂于表演
表演是學生們最為喜愛和最易接受的一種音樂形式,兒童天性就愛載歌載舞做游戲、蹦蹦跳跳唱童謠,所以,歌表演有著原生態的意象,是孩子們心聲的體現。他們按自己的理解,運用聲音、動作、手勢、表情等非言語手段來扮演各種角色表現歌曲、故事。表演中可以培養學生們自信、勇敢、大方的個性,能夠積極主動與人交談、協商、合作與交往。當學生熟悉和理解一首歌后,我總是在自由寬松的環境下讓學生用身段、手勢、眼神、表情來表演,有時根據歌曲的意境,讓學生試著發揮想象來表演歌曲中的角色,可以是生活的角色,也可以是虛擬的角色。為了增添氣氛,我要求學生自制道具進行創造性表演。如教第四冊《蝸牛與黃鸝鳥》時,我讓學生自愿分組,每小組準備一個與本歌曲有關的節目,十五分鐘過后,學生上臺表演。一個組表演合唱,小組長領唱,其他同學合唱。一個組表演小品《蝸牛與黃鸝鳥》,書包是蝸牛的殼,衣服是黃鸝鳥的翅膀。一個小組表演舞蹈。一個小組表演打擊樂,用手拍打桌子或用鉛筆敲打鉛筆盒。課堂氣氛非常積極、活躍。
2. 讓學生樂于畫
一、二年級的小朋友,對音樂和繪畫的聯想越豐富,藝術作品所起的作用就越大。“音樂和繪畫”在唱游課中,可用繪畫的手段,即顏色、色塊、圖案、線條、構畫,反映出音樂所塑造的形象,讓學生聯想音的高低、音的強弱、音的長短、音樂內容、音樂的情緒、音樂形象,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想象感受到的音樂形象畫一幅畫,引起他們內心世界的共鳴。而學生最喜歡用色塊來表達聽音樂的感受,用紅色表達歡快、熱烈的場面,用藍色表現抑郁、沉悶的心情,用綠色表達生命與希望,用黃色表現明亮與美麗。如我們欣賞第十二冊《致音樂》時,學生根據我準備的材料展開活動。一組學生用水彩顏料吹畫春天,一組學生用各種顏色的紙塊剪貼春天,一組學生用色彩、牙刷噴灑,一組學生勾畫簡筆畫等。學生們在這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感受了美,表達了美,創造了美。
二、開啟創作之門,體驗成就感
1. 自制樂器,提升創作興趣
每個學生都喜歡敲敲打打,若聽到自己“制造”出來的聲音就有成就感與滿足感。根據這個特點,我鼓勵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細心觀察、開動腦筋,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拓展思維空間,自己設計、自己動手,嘗試用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制作打擊樂器。我在教室的周圍擺上了多種打擊樂器及玻璃瓶、盛水碗、筷子、沙子、風鈴等,請學生自己去尋找、體驗。學生很快認識到了打擊樂器的名字及其特點。接著我啟發大家:“你能自己創造出一種樂器嗎?”學生們紛紛發表意見,有的用易拉罐裝進少許沙子做成沙錘,有的在多個啤酒瓶里裝進不同份量的水,吊起瓶子做成云鑼或碰鈴,有的用鐵絲串起穿孔的啤酒瓶蓋做成串鈴,有的用整把竹筷子或塑料可樂瓶相互敲擊當做鼓,還有的用幾串鑰匙當作串鈴,以一疊撕成條狀的報紙作沙錘用。當同學們采用各種演奏形式創造性地即興為歌曲伴奏時,神態是那樣的認真,節奏是那樣的整齊。
2. 自編歌詞,培養創造能力
在教學中,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給熟悉的歌曲創編新的歌詞或改編部分歌詞,既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又能提高學生演唱新歌的興趣,同時還能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在教唱《哈里羅》時,當學生唱會了歌曲后,我便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根據《哈里羅》的曲調創編歌詞。歌詞編得幼稚好玩,如:“大家拍手唱歌哈里羅,來來來來來來哈里羅。同學們呀唱歌哈里羅,來來來來來來哈里羅。”我采取表揚為主的方式,保護學生的創編積極性。學生唱著自己改編的歌曲,創造力頓時被激發出來。一個同學唱完自編歌詞的歌曲后,其他同學都爭先恐后地要唱自己創編的歌詞。正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音樂能使人類的精神爆出火花!”
責任編輯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