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德育呢?《當代教育學》(2004年修訂版)指出:“德育即對學生進行道德理想、道德原則、道德規(guī)則的教育,激勵學生的高尚行為,指導學生的正確行為,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因此,對于喜怒哀樂常表露于形的小學生來說,只要能細心呵護他們的心理健康、疏導他們凌亂的思想、指導他們正確的行為,就能真正做到“育人為本、德育為首、注重實效”。
一、營造良好班風,糾正不良心理
班級是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集體,班風不僅影響學生的成材和發(fā)展,也影響著學校的德育建設和校風建設。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鄙詈蛯W習的環(huán)境對小學生的行為習慣及性格等方面的影響很大。因此,有經驗的老師都善于在班級中營造一種奮發(fā)向上、健康發(fā)展的良好學習氛圍,讓個別“過分活躍”的學生沒有“活動”的機會與環(huán)境,并在積極向上的大環(huán)境中逐步糾正自己原有的缺點。作為小學生,即使他不想學習,但如果看到周圍的同學都抱著課本、討論著問題、做著作業(yè)、研究著某項活動……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中也會不由自主地參加到某一項活動中去。因為作為小學生,他們都渴望被人重視,渴望在集體中被人認可,他們誰也不想被人孤立。所以,這種以集體的正氣壓倒個別不正之風的做法是最為輕松、最為有效地糾正學生不良心理與思想的方法。
相反,如果讓不良之氣成風,那么即便再好的學生,其心靈、思想亦會被扭曲。新華網曾報道:“近日有網站出現了一段‘北京某藝術職業(yè)學校學生侮辱地理老師’的視頻短片。視頻中,一名男生沖上講臺摘下年邁老師的帽子,另有學生扔飲料瓶砸中老師,而坐在下面的同學不停地哄笑、打鬧。”一個班,那么多的學生,卻沒人站出來指責這種不道德的行為,有的只是哄笑與打鬧,真是可悲啊!難道這個班的學生都有這樣扭曲的心靈嗎?這是不可能的!只是在那樣不良之氣成風的環(huán)境中,即便是“性善”者,其心理也會被扭曲、同化??梢?,集體的風氣對一個人的影響之大。
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從眾心理,他們的鑒別力和自制力還不夠強,比較容易受到同學或同伴的影響,對外界的干擾和誘惑沒有太強的抵抗力,因此,良好的班風對全班學生起著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也具有重要的導向、約束、督促、激勵作用。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特別注重對良好班風的營造,以大集體的力量去潛移默化地教育好我們的學生,糾正學生不良的心理和思想,以浩然正氣壓倒不正之風。
二、關注思想變化,消除心理障礙
小學生是率直的、坦誠的,他們所有的心事、所有的喜怒哀樂常常表露在臉上。因此,作為教育者,我們在致力于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更要細心地關注學生的心態(tài),及時捕捉孩子思想變化的所有信息,消除他們內心的疙瘩。
當前的學生,時常會出現兩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第一種是“自卑”、“脆弱”。心理脆弱的學生,其“心理活動強度低,心理耐受力差,應對挫折的抵抗力較為薄弱,在面臨強大的精神刺激時往往難以承受,會誘發(fā)過度的應激反應”。因家庭條件比不上、學習成績跟不上或者其他某方面稍遜一些便自覺低人一頭,不敢挺胸做人,終日生活在“黑暗”中。因學習、生活中遇到一點挫折或者困難,甚至因某些失誤受了點批評便覺天空塌下,世界顛覆而尋了短見。究其原因,是這些同學的心理承受力太差,過分敏感,不能及時降解心理壓力,以致引發(fā)嚴重的心理障礙。如此脆弱的心靈又怎能抵御人生的風雨,抵達輝煌的巔峰呢?第二種是“自以為是”、“高傲自大”。因家庭環(huán)境優(yōu)越、學習成績優(yōu)秀或有某方面的特長便目中無人、自視甚高,總以冷漠的態(tài)度對待其他同學,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心理學認為,兒童自以為了不起的自負心理是自我認知缺陷的一種表現,處處瞧不起別人,對大人也非常傲慢無禮,是一種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缺陷。實際上,這種同學的心理更加脆弱,因為他們往往承受不起任何挫折。所以,教師對這兩種特殊的學生應該及時發(fā)現并特別關注,指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讓他們能見己所長,亦能見己所短,做到揚長避短,健康成長。當然,這就要求教師平常多用心去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及時了解他們的心態(tài)。
另外,雖然學生現在生活的圈子一般僅限于家里和學校,但他們接觸的人還是很多的,產生矛盾的可能性也比較大。所以,作為教育者,我們要細心關注學生的思想變化,及時幫助學生消除心理的障礙。如:我校有個學生小東,他生性好動,愛打抱不平,常與同學鬧矛盾、甚至打架。作為班主任老師,了解了這些情況,便在平時特別關注他的思想變化。只要發(fā)現他聽課的眼神不對勁,就會馬上找他了解情況;只要發(fā)現他寫作業(yè)的神情不對勁,就會及時詢問原因,因此解決了他與其他同學之間的好多次矛盾,使矛盾于爆發(fā)前融解。老師真情的關注也慢慢地感化了小東同學,使他的心慢慢靜了下來,注意力慢慢集中到了學習上。
三、面對網絡世界,減少心靈毒害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網絡作為新世紀的標志也隨之蓬勃發(fā)展。豐富多彩的網絡世界為人們的工作、生活與學習帶來了很多方便。然而,由于教育的步伐跟不上網絡發(fā)展的神速,因此對學生正確使用網絡的指導未能及時跟上,所以,自制力較弱的學生就開始沉迷于網絡以及網絡上的游戲。據2009年10月12日騰訊新聞:“四成小學生上網主要玩游戲 12%學生有網癮”的調查顯示:“在被問及上網目的時,49.8%的被訪小學生選擇‘看動漫、電影、下載音樂等’作為其上網的主要目的,‘學習’的選擇率達到40.6%,‘玩網絡游戲’也被40%的小學生列為主要目的。上網的小學生中,只有9.5%的人表示‘不玩游戲’。同時,小學生網絡成癮現象初現,有7.1%的小學生是網癮用戶,有約5%的小學生有網癮傾向?!本W絡上一些不良現象也開始扭曲了個別學生的心靈,校園暴力事件層出不窮。
事件1:據《春城晚報》報道,2009年5月18日傍晚,云南孟連縣某中學15歲的初二女生小艷(化名),被該縣主管教育的副縣長之女、該校初三女生小思(化名)帶領7名同校女生拖進廁所,打耳光、高跟鞋砸頭、拳打腳踢。其間,小艷的嘴被強塞入從廁所里撿起的臟衛(wèi)生巾,外衣被脫下丟進糞坑,整個過程長達10分鐘。施暴者還用手機拍下照片和視頻。
事件2:據2008年11月19日《廣州日報》報道,僅僅因為在一次課外活動中和師妹結怨,中山市一名高二女學生阿珊(化名)叫來外校的兩名女生,把本校高一女生小茹(化名)帶到學校女廁所中拳打腳踢,之后還將小茹上衣脫光羞辱,引來10多名男生圍觀、起哄、拍攝,男生阿杰獲此視頻后將其上傳至互聯網引起軒然大波。
諸如此類不良的校園暴力現象在教育界中響起了警鐘。究其原因,眼下學生中出現的這種種不良的暴力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不良網絡因素的影響。面對花花綠綠的網絡世界,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模仿力極強、好奇心極重、自制力較差的小學生甚至是中學生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以致做出一些不顧后果、令人心寒的行為。
然而,作為教育者,杜絕學生上網或將網絡的功能全面否決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多方面地開拓學生的視野。如:可以通過開放圖書室,鼓勵學生多讀各方面有益的書,讓學生的課余時間珍藏于浩瀚的書海中;或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加各種興趣培訓班,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一種特長;或開辦網絡使用指導課讓學生以正確、健康的心態(tài)對待網絡,懂得正確地使用網絡,讓豐富的網絡資源為學習服務,將不良的網絡因素拒之門外。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钡掠ㄔO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涵蓋的內容很多,而“指導學生的正確行為,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就是其最終目標。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學過程中細心呵護學生的心理健康,以心易心,以情換情,在良好的班風中關注每個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并指導他們正確對待諸如網絡等事物,才能夯實學校德育建設的基礎,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