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僅特別強調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也要發生轉變。語文是基礎教育最重要的課程之一,語文教師應當在角色轉變方面有所作為,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立下新功。本文想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對教師角色轉變的認識。
一、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新課改要求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個性和諧、健康地發展。這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師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語文老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這里,我想結合幾個語文教學的例子談談心得。
每學習一篇新課文,尤其是名家的作品,有一個少不了的環節就是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寫作背景。最傳統的做法是由老師把一些蓋棺論定的資料摘選出一些來告訴學生,這是明顯的“傳授”,學生像“容器”一樣被動地接受這些知識。
而在新課改形勢下,我意識到自己的角色非轉變不可,我嘗試這樣處理:比如學《天凈沙·秋思》,關于作家馬致遠,課本上只有一句介紹:“生卒年不詳,元大都人,著名戲曲作家?!蔽覇枌W生:“關于馬致遠這個人,你還知道他什么?”我那幫訓練有素的學生已在預習的時候,從網上,或是從自己手頭占有的學習輔導書上找到了不少有價值的補充介紹,諸如他的字是什么、晚年號是什么、他晚年的生活經歷如何、他還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另三大家又都是誰誰誰等。他們爭先恐后地舉手搶著要把他們手頭占有的有關資料告訴全班同學。這樣一來,同樣的知識,不再是由老師說出來,而是通過學生的口一一為大家作介紹。這一小小的改進,我認為,它對于真真切切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它對于轉變教師的角色,使新時期的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熱情的激發者,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更有著實際的促進作用。我注意到,以這一環節的處理為代表,我的教學方式和角色一轉變,班里愛主動上網查找資料、善于利用手頭資料、善于運用工具書,愛通過思考、探究,自己解決問題,或是同學幫助同學解決問題的現象越來越多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越來越高了。
二、做充滿人性光輝的關懷者
每一節課,因為有教學任務的限制,有教學進度的掌控,傳統的教師往往是眼中只有課,因而,上課單純是執行教案的過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課堂上最理想的進程就是完成教案,教師都期望學生按教案的設計作出回答。于是,學生在課堂上扮演著配合教師完成教案的角色。葉瀾教授在她的《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一文中這樣定義傳統的師生角色:課堂成了演出“教案劇”的“舞臺”,教師是“主角”,學習好的學生是主要“配角”,大多數學生只是不起眼的“群眾演員”,很多情況下只是“觀眾”與“聽眾”。
在這樣的課堂里,教師扮演著眼中只有課而沒有人的角色,是不是顯得有點“冷血”而缺乏應有的人性光輝?所以,轉變教師角色,做一個充滿人性光輝的關懷者的意義就在于,我們會逐漸認識到,我們不只是在教和學,我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我們在盡力幫助學生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并籍此使我們的勞動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三、做學生人生的引路人
一方面,語文教師不能僅僅是向學生傳播“字詞句段篇,語修邏文點”等語文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并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前進。另一方面,語文教師還必須從過去作為“道德說教者”“道德偶像”的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我覺得比起其他學科的教師來,語文教師似乎更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做學生人生的引路人,因為我們所教的任何一篇課文幾乎都可以拿來“借題發揮”,從人生的意義上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引,就看語文教師“引路人”的角色意識是否強烈,是否能巧妙地把教書與育人的目標“合二為一”,取得良好的效果。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