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讀過一篇文章,說日本人煮蛋是用一個長寬高各4厘米的特制容器,放進雞蛋,加水50毫升,點火后1分鐘把水煮開,3分鐘后熄火,再利用余熱3分鐘把雞蛋煮熟,整個過程耗時7分鐘。而中國人煮雞蛋的慣常做法:首先打開爐具點火,接水250毫升座鍋,放進雞蛋,3分鐘水開,再煮10分鐘雞蛋煮熟滅火。兩相比較,前者節水4/5,節省燃料近2/3,效率卻提高近1倍。
同樣是煮熟一個雞蛋,差別何以這么巨大呢?問題就在于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法。日本人煮雞蛋關注的不僅是要把雞蛋煮熟,而且還充分考慮節約能源和提高工作效率。可是我們煮雞蛋就不一樣了,我們只問結果——只要雞蛋煮熟就行。
正是由于片面地追求結果,忽視資源的節約、效率的提高和方法的思考,導致了我們的學校管理浪費很大。目前,大多數學校管理還處在粗放式管理階段,要想向集約型管理方向轉變,校長專業化發展是迫在眉睫。
一、什么是校長專業化
校長專業化包括六方面:專業的知識與技能;專業道德;專門的培養和訓練;專業發展;專業自主;專業組織。從日本人煮雞蛋的例子中,我認識到校長專業化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樹立強烈的成本節約意識;樹立強烈的效率效益意識;樹立科學的思考方法;具有創新意識。
二、校長為什么要學習、反思
(一)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
終身學習的觀念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教育組織,校長作為基礎教育第一線的領軍人物,豈有不學、不思之理。
(二)我國中小學校長隊伍素質現狀
我國校長隊伍專業素質不高。據2005年對北京市中小學校長隊伍現狀調查表明,北京市的校長知識水平和結構狀況不理想,難以應對基礎教育改革的挑戰。
(三)校長專業化自身發展的需要
決定一個校長的核心力應是校長的思想力。有思想力其它各方面的能力都可迎刃而解。
三、校長如何開展學習與反思
(一)多元化的校長專業知識的積累與創新
校長專業化發展要以一定的知識為基礎,校長專業知識的深淺代表了校長的治校水平。因此,校長專業化發展離不開知識的積累、轉化與創新。
1. 社會化: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
校長的專業展需要分享隱性知識,隱性知識僅僅靠書本學習和課堂講授是難以實現的,獲取隱性知識的關鍵是人與人之間的用心交流與細心觀察。隱性知識的獲取有以下幾個渠道可行。
其一,年輕的校長可到知名的學校去掛職鍛煉,在經驗豐富的校長指導下跟班學習,這種師徒式的學習方式就是知識轉化社會化的典型例子。面對經驗豐富的校長,年輕校長可以快速地將一些校長管理的隱性知識納入個人的知識體系,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與同行多交流。每個校長都是一本書,都有成為校長的理由。通過與同行的交流,可以識已之短,知彼之長,可以使一些問題明朗化,使一些困惑茅塞頓開。
其三,樹立自己心目中的“目標校長”。每位校長都應該有自己心目中的職業偶像。對這些偶像進行分析,用他們的人格魅力與思想智慧去照亮你的職業生涯。
2. 外在化: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
第一,善于說、寫。在校長的生涯之中,有諸多的困惑,也有不少的靈光閃動之處。這些東西總是稍縱即逝。校長敘說心中之事,寫出難忘的經歷。在這些說、寫之中,不斷升華專業思想,調整專業行為。
第二,勤于說、寫。校長專業化歷程需要有意義的積累,這些積累促進思想的沉淀,引領專業思想的達成。
第三,懂得互說。正是在與周遭人的交流中,校長才能夠將社會對教育的需求,家長對教育的要求更精準化,進一步明確個人的辦學方向。
3. 組合化: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
校長要采用多種方法對一切與學校有關有用知識整合起來。這些知識顯性知識可來自于報紙、雜志、書本、網絡等渠道,也可來自于實際的工作之中,如各種總結、相關文件、問卷調查等等。這些知識的整合以問題為中心,為解決這些相關的問題查詢相關的資料,從而使問題日漸明朗化。
4. 內在化: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
內在化就是個人吸收顯性知識并使其轉化為個人隱性知識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將老師所教知識轉化為個人知識時,其內心深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的隱性知識得以重構,這就是內在化的表現。要從顯性知識上升為隱性知識,首先必須有顯性知識,這就要求校長要讀書。如果校長不讀書,校長專業化就只能是紙上談兵了。讀書的關鍵在于讀好書、讀熱點、讀難點。
(二)構建學習型校園
1. 做終身學習的榜樣。要做思想上的領導則必須要不斷地學習,要從文山會海中解脫出來,要學會“抓大放小”,理順管理秩序,做到各司其職。這樣,使自己“解放”出來,多去參加一些學術會議,以提高自身的業務素養,身正為范,在教師與學生前面樹立終身學習的榜樣。
2. 以課題為牽引,做學者型領導。“科研促教”“科研興校”已成為當今的共識。校長應帶頭開展教育科研,學校要成立科研領導小組,將科研工作納入學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從而促成科研型教師與學習型校園的達成。在研究過程中,要建立完善研究方案,要有制度化的科研程序,要定期開展科研活動。在科研成果上,要注意科研成果的推廣與運用。
3. 形成反思型的逆向學習習慣。反思型學習途徑主要體現在:a. 在管理上的反思。在學校的日常管理中,往往注重計劃和實施過程,而對事后的反思不夠重視,要做好反思經驗的應用,對好的經驗要發揚,對教訓避免重蹈覆轍。b. 在教學上的反思。教師與學生共同開展反思型學習,一堂教學課下來,教師要反思是否達到了預先效果?實施中有什么地方是沒能預知的?只有當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學習都形成了反思型習慣,才會實現良性循環。
4. 重建學校文化組織,構建學習型組織。學校文化是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它能較全面地反映學校的精神風貌。要改變學校組織文化,應創建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要求該組織的領導者和其他成員之間攜手共進,不斷進行自我更新和創造,以便適應變化的環境,促進組織的持續發展。學習型組織特別強調建立共同愿景,所謂建立共同愿景是組織成長的學習修煉。其目的在于使組織成長中有一個共同的奮斗目標并認同這個目標。校長需經常組織一些集體性的學習活動,讓教師在活動中找到自我,對學校有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發揮個人在學校發展中的主人翁作用。最終,形成一股推力,推動學校的發展,也促進校長的專業化發展。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