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已的意見;努力用語言去打動別人;能就適當的話題作即席講話和有準備的主體演講,有自已的觀點,有自已的說服力”等等,這些精辟的闡述,體現了在現代社會的交際活動中,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既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個人價值的需要。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改變重讀寫能力、輕口語能力培養這一傾向,加強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切實培養中學生的口語能力,全面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結合中學語文教學實踐,我認為培養中學生口語能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培養學生情感激發想說欲望
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需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在課堂上我注意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信任、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敢于、樂于與人交際。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培養學生情感,讓學生感受課堂之樂。
當教師面帶微笑步入教室時,能給學生創造出一種寬松的氣氛,使學生有一個輕松的心境,接著可以用簡潔的語言,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之中。然后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體裁,或從故事的時代背景入手,或從作者的生平入手,或從提問、猜謎入手,讓學生主動參與活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想說。
學生只有對口語交際產生興趣和情感,才能自主地提高口語表達的能力。
二、創設和諧環境加強口語練習
教師要對教學充滿激情,豐富的表情,幽默的語言,舉手投足間都會創造一種和諧的交際氛圍,激發學生愉快的情感,使他們樂于開口說。一個好的語文教師應該像一個好的指揮家一樣,指揮好學生這個樂隊,為學生創設更多的口語訓練環境,例如角色扮演、猜謎、游戲等。
我在學生互動實踐中做好示范,使學生在互動活動中相互交流,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最大限度地獲得聽和說的機會。我還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勵和信任每一個學生。
我還注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使學生敢于開口說話,樂于開口說話,從而加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
三、結合課堂教學滲透口語訓練
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交流信息的過程,也是訓練學生口語表達的過程。學生口語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斷的練習,不斷的實踐,做到自主地參與交際,能動地觀察和體驗語言的使用。
為了能讓每個學生提高聽說的能力,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注意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有意識地訓練學生主動地參與口語實踐。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復述、辯論、討論、交流等形式來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注重師生的雙邊問答活動來加強口語訓練。我在課堂上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給學生創造口頭表達的機會,讓學生在加深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同時提高自已的口語能力,把口語訓練和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利用主題班會提供交際平臺
身兼語文科任和班主任,班會課也是我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重要陣地。我一向重視班會課的組織和學生能力的培養,每次班會課,我都會選擇一個主題,讓學生先去準備。例如:“守法與人生”“花開太早是個美麗的錯”“人生理想與前途”等,讓學生自已主持,自已發表意見,不僅可以上臺“說”,而且可以上臺“唱”,上臺“演”,這樣,學生不僅口語能力大增,而且師生關系也越來越融洽,成為溝通師生的一座橋梁。
五、組織課外活動豐富“口語環境”
初中學生大多數有著極強的表現欲。要保證聽說訓練的效果,我除了在課內進行有計劃的口語訓練外,還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朗讀、背誦、復述及聽記、口頭作文等多種競賽;召開辯論會;舉辦“模擬法庭”,小記者現場采訪;故事演講會;童話表演、相聲小段;表演課本劇等等。
這些形式活潑、內容廣泛的課外活動,既能培養學生的口語交往能力,又能拓寬學生的視野,擴充學生的詞匯量,激發學生說話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口語水平,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操作語言的自豪感,還可以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加強實踐,培養他們的組織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