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適應社會的過程。孩子健全人格的培養不僅是個人的需要,更是時代發展的需要。然而,優秀的人格品質并不是天生擁有的,是通過后天環境影響利教育逐漸形成的。而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為兒童提供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從而使他們的人格得以成長。
一、美術活動有利于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
哪里有兒童,哪里就有童心,哪里也就有兒童畫。幼兒對美術活動有天性的愛好,美術活動能使兒童身心愉快。孩子們樂于用畫來表現自己的感受和內心意愿,在創作中發揮潛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幼兒期的美術活動是情感培養、情緒宣泄、發揮想象力及創造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同時也是鍛煉意志、增強自信心的機會。
取材多來源于幼兒生活。幼兒美術活動題材多數來源于幼兒的生活經驗。而現實生活為想象提供了基礎。而幼兒感興趣的也多是周圍熟悉的事物。幼兒園的一草一木,老師,小朋友,爸爸,媽媽,以及他們所從事的活動,愛吃的水果,喜歡的游戲等都是幼兒經歷過的感
興趣的話題,都可以有效地激發起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幼兒想象力得到滿足。活動前,經常有幼兒這樣問:“老師,今天畫什么呀?”說明幼兒對繪畫的內容十分感興趣,急切想知道。這時,當教師反問之“你想畫什么?”時,幼兒就會爭先恐后地發表各自的意見,有的說畫大獅子,有的說畫太陽公公……這時,幼兒的思維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幼兒的想象意愿得到充分的滿足。
美術活動中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各種感官。人的大腦信息百分之八十來源于視覺,“看”是幼兒認識識世界的重要途徑,美術活動中通過讓幼兒觀察物象、再現物象、裝飾、想象、涂色等一系列的過程,使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比如讓孩閉上眼眼聞得種各樣的氣味,邊聞邊想,刺激幼兒的嗅覺系統,或者,放一段音樂,讓孩子們仔細傾聽,刺激他們的聽覺系統:讓孩子們用手上的繪畫去感受……這一連串的鍛煉都大大激發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美術活動有利于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美術是一項需要調動動人的各種感官積極投入其中的綜合練習性活動。在美術活動中幼兒自發的運用美術語言表現自我,表述思想,宣泄情緒,想象和創造他們的世界,自由流露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教師在活動中讓孩子接觸大自然,帶領幼兒在春天去效游,可以將“陽光明媚”“美麗的花朵”等詞匯教給幼兒。把觀察到的情景畫在黑板上,老師邊畫邊講,并鼓勵幼兒將學到的詞匯用進去,比比誰講得最好聽。引導幼兒去講解自己的繪畫作品,講解的過程其實就是訓練幼兒口語能力的過程。此外,還可以有目的的引導幼兒去評議繪畫作品,觀察后,說說哪些好,哪些差,為什么?再引導幼兒把意見組成連貫的句子,這樣既加深了幼兒對繪畫過程的理解,又發展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美術活動有利于發展幼兒健康心理,培養良好心理素質
幼兒心理健康問題在當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就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作為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藝術教育對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而美術活動作為幼兒最易接受的美育內容之一,有其獨特性。其實,心理健康的形成和維持,主要是處于中間層次的心理需要的滿足為條件的。作為成長中的個體,幼兒各種心理需要的滿足是他們形成并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而美術活動的教學形式就能讓幼兒既能發揮個體,又能體驗到合
作的樂趣及成功的喜悅,同時還培養了幼兒社會群體觀念。有一次給中班的孩子們講故事《神奇的樹》,聽完故事后,有孩子說:“要是這棵樹上有比卡丘就好了。”另一個說:“最好還有天線寶寶。”于是,我趁機引導他們:“你們想不想自己做一顆神奇的樹?”孩子們一聽很興奮,我就啟發他們一起思考,討論用什么材料、什么方式制作。在創作的過程中他們不斷地有新的意見產生,整個活動中,孩子們始終興趣高漲。通過這個看似簡單的美術活動,孩子們不知不覺地互相學習,不僅獲得了合作的樂趣,還加深了對同伴的友愛之情,心里向著健康的方向又邁進了一步。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