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要求我們構建合作探究、開放的教學模式,改變過去那種重結果輕過程,一切由教師安排,學生就像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的那種教學模式。實施開放性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放下教師的架子,用商量的口吻和態度與學生平等對話、溝通、合作,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研究問題,以“共建”的方式來“以教促學、以學促教、互教互學”。那么,怎樣的課堂教學模式才算是具有開放性的呢?筆者認為,開放性的教學模式應當具有如下幾個特征。
一、學生的參與度
即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和有效參與。
1. 激發興趣,挖掘學生參與學習的原動力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機。思想政治教材內容往往較為抽象,難以理解,而學生身邊的事例具有具體化、形象化的特點,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求知的內驅力。因此,筆者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結合應用性常識,圍繞學生關注的社會生活問題和現實生活中一些有價值的案例和問題設計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促進教學互動、合作探究。如在講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時,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在日常生活消費中,比如商場購物時,如果買到的是假貨,我們應怎樣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樣,通過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體驗成功,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成功是學生繼續學習的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每個學生經常體驗成功的喜悅。尤其是在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功,對學生來說都是很重要的。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對學生要和善,耐心傾聽學生的發言,不輕易否定學生看似奇怪的觀點或莫名的想法。
二、師生的親和度
即師生之間愉快的情感溝通與智慧交流。
當新課程改革走向民主、開放,與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相結合時,政治課程就不僅僅是諸如教科書、課程標準及教學計劃之類的“文本課程”,而是師生實實在在體驗、感受、思考并領悟的“體驗課程”。政治課堂教學過程應成為師生追求主體性、獲得自由和解放的過程。這就要求政治教師做到尊重學生人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拓寬知識面,增強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知識的延伸度
即在知識整合的基礎上向廣度和深度的延伸。
1. 實現課堂教學內容向社會生活延伸
新課程要求教師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努力把基本知識原理融入生活題材,圍繞學生關注的社會生活問題組織教學。讓思想政治課堂融入生活,應以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為立足點,結合教學內容對發生在學生周圍的真實故事進行討論,增加參觀、訪問、調查和社區服務等實踐活動,利用多種教學方法,把課內教學和課外教學、學科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現實中領悟知識,在體驗中掌握理論,并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
2. 實現課堂教學內容向時事熱點問題延伸
現在的中學生是思想敏銳的一代,其視野的觸角延伸到校園以外的廣闊世界,尤其是對國內外的熱點問題懷有莫大的興趣。例如在講述“塑造良好的性格”這一知識點時,筆者用朱镕基總理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的講話為例,一位外國記者問:“聽說總理除了埋頭苦干以外,只會瞪眼睛、拍桌子,是真的嗎?”總理回答:“瞪眼睛會,否則就成植物人了;拍桌子會,不是嚇唬老百姓,而是為了嚇唬貪官污吏。”然后由學生來分析朱镕基的性格有什么特點,隨后在學生中開展“猜猜我是誰”的活動,由學生在小紙條上寫出自己的性格特點,老師收齊后任意抽出幾張只讀內容,讓學生猜猜是誰。這種聯系時事熱點問題的教學方法,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強烈,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也提高了學生認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3. 實現課堂教學內容向跨學科延伸
開放性的教學應力圖改變政治教材內容的不足,改革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很自然地在各學科之間架起橋梁,使已有的知識向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拓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局限于對課本內容的分析,而應通過課堂教學把書本知識延伸到自然、歷史、社會,從而注重學生知識視野的開拓,注重學生聯系問題、而應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和人文素養的提高。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