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立足實踐、強調實用、倡導教師靈活運用教材的理念,為新時期政治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我于2005年初次接觸新教材,基于對新課標的理解和教學經驗的總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學方法,下面以《經濟生活》教材(2005年4月第2版,下同)為例加以介紹,以期拋磚引玉,共同學習、一起進步。
一、走進課本
第一步,大處著眼
雖然新教材淡化了學科邏輯,但是任何教材都有其體系,如果不了解該體系,則猶如大海的孤舟,不知身在何處。
一般來說,我在任教某一模塊之前,先把課本的邏輯搞清楚,建立知識體系,形成整體觀念。以《經濟生活》教材為例,全書共有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生活與消費,以“為什么要生產”為主題;第二單元生產、勞動和經營,是以“是誰生產”為主題;第三單元收入與分配談的是“為誰生產”的問題;第四單元面對市場經濟,則強調“怎樣生產”的問題。也就是說,全書四個單元分別從不同的知識維度,對生產這一主題進行展開。可以說,弄清楚各個單元的主題,只是建立初步概念,此外,我們還必須對相應內容進行分析。如,第一單元生活與消費包括三課,分別是“神奇的貨幣”“多變的價格”和“多彩的消費”,而各課對應的主題則是“貨幣”“價格”和“消費”,即是說第一單元是從貨幣、價格和消費三個方面來闡述“為什么要生產”——為了消費這一主題。同時,通過對各課的剖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具體邏輯:第一課神奇的貨幣是從貨幣的本質、職能、貨幣的新形態——紙幣以及信用工具、外幣(外匯)這個方面來展開的;第二課多變的價格,則是從什么因素影響著商品價格、商品價格的變動又影響著什么這兩個角度來加以理解;第三課多彩的消費,是從消費的知識、消費的行為來解讀的。
第二步,小處入手
如果說第一步“大處著眼”重在構建知識脈絡的話,那么我們還要從小處入手,去充實知識體系的血肉,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去把握課本,使我們能夠真正地從“知其然”過渡到“知其所以然”。至于如何才能做到從小處入手?我主張圍繞“準”“細”“牢”三個字來做文章。“準”,即是要精準地把握課本的內容。這里的“準”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是字面上的“準”,第二是意思上的“準”。只有準確地把握課本的字面和意思,才能更好理解把握教材的內容。“細”,即要詳細把握課本內容。只有詳細把握課本的內容,我們才能從中獲得相關的信息。“牢”,即能夠牢固地把握課本的知識。只有牢固地掌握課本內容,才能較好地把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轉化為行為實踐能力或理論表達能力。
二、跳出教材
學以致用是我們的目標所在,如果說前面談及的是關于如何學習方面的問題,那么我們還必須進一步探究“用”方面的問題。當然,這里所說的“用”更多是指書面知識的運用。
可以說,如果能夠做到“準”“細”“牢”的話,則活用課本知識便水到渠成了。但是,要做到真正地對課本知識的靈活運用,還必須跳出教材,即要學習教材的“理”而不只是“形”,然后再對課本的“理”加以變通應用。如課本第34頁在談到大力發展生產力的意義時這樣寫道:“①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②才能擺脫經濟文化落后狀態,縮小歷史遺留下來的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趕上以至超過發達國家,充分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③才能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通過準確地把握、仔細地解讀,我們不難發現,在這三句話中,除第一句之外,其余的兩句均遵循從“經濟”到“政治”的邏輯順序,那么,如果我們把第一句由原來“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調整為“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建立起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從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話,則三句話的邏輯順序得到統一,可以減少記憶的量,提高學習效率。在對課本知識整合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超越教材本身,即當遇到相關問題時,可以在借鑒課本的內容同時,對其進行拓展。如對于上面提及到的大力發展生產力的意義這一問題的回答,除了參考課本提供的內容之外,通過分析提取教材的“理”,我們可以加以拓展,從民族凝聚力、黨的領導地位的鞏固等方面作答。這樣,我們不拘泥于課本,又能活用教材,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