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一種特殊的閱讀活動。它在教師的指導下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是學生積極、主動的再創造的心理過程,是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主要途徑,也是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開發思維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思維,獲取新知;閱讀教學又是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過程,所以它又要重視教師的教學指導,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步驟和措施。因此,良好的初中閱讀教學,有利于提升教學質量,是促使學生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的關鍵。為此,通過閱讀教學活動的一系列執行過程,促使學生閱讀力不斷提高,促使整個閱讀教學體現有效、高質、創新的特點,實現“閱讀增量”是需要語文教師不斷探究和實踐的課題。
一、充滿激情的課堂導入是閱讀教學的先導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課堂導入猶如樂師彈琴,第一音符就悅耳動聽,能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最終形成積極的學習情感。教師可以通過活潑清新的導入語、課文的背景資料、與課文相關的圖片、展示課文情景的背景音樂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諦聽,去觸摸,去體驗,讓他們感受語文課堂是如此的充滿活力、富有激情。
如在教學《出師表》時,首先播放一曲《滾滾長江東逝水》,這首曲子以它特有的雄渾和古樸為學生翻開了三國的歷史畫卷,作為欣賞者的學生,仿佛被帶到了金戈鐵馬的古戰場,經受了一番刀光劍影的洗禮。三國中眾多的人物形象,他們那鮮活的面容,又浮現在學生眼前。通過這樣的導入,學生想探究的欲望一下就調動起來了,而且又體會到了語文樂趣、語文的美。
二、有效激疑、巧妙設疑是閱讀教學的關鍵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問題意識是創新的基石。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閱讀教學理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這一閱讀教學理念也促使我們在探究閱讀有效教學時要關注發問的策略。有效激疑、巧妙設疑在閱讀中起到了導向作用,能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他們帶著富有趣味和價值的疑難問題去學習,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增強其閱讀的主動性。
如教《岳陽樓》時,可首先讓學生找出明含“異”字或暗藏“異”字的句子。學生很快便找出了“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和“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經過啟發,最后找出描寫景色的句子“朝輝夕陰,氣象萬千”也暗藏著“異”字。接著可向學生提問:這千變萬化的洞庭湖景色中,作者重點描繪了兩幅怎樣的圖畫?“遷客騷人”看到這兩幅圖畫,“覽物之情”有何不同?“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又有何異?為什么?在搞清以上問題的基礎上,最后提問:這篇文章是怎樣圍繞“異”字抽繭剝筍、步步深入、篇末點題的?根據提問的啟示,學生很快就能領悟到文章的脈絡是由“景異”到“情異”再到“心異”,層層鋪墊、卒章顯志的。
三、情感共鳴、抓關鍵詞語是閱讀教學的方法
現代閱讀理論認為閱讀是作者、作品、讀者三個環節之間的一個互動過程:作者通過作品流露情感,蘊合哲理,直抒胸臆;讀者通過對作品的閱讀觸模作者的靈魂,與其發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鳴。同一部作品面對不同層次的讀者的賞析所體現出的情感是不同的。猶如看戲,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閱讀作品也是如此。對文章不作深入細致的研讀,就很難體驗作品的意境,比如說理解關鍵詞語,不但要知其詞典意,更要弄懂其語境義。所謂“詞典義”,指的是詞語固有的基本的一般情況下常用的意義。所謂“語境義”是指具體上下文的語言環境賦予詞語的意義。有的在詞典中可以“對號入座”,有的則不能照搬詞典中的釋義或望文生義。這種具有特殊性與臨時性、詞義有了發展變化(擴大或縮小)的詞義,我們通常稱為“語境義”。對這些詞義,平時在閱讀教學中尤其要提醒學生注意。比如,古文中的“妻子”,是指妻子和兒女,而現在則專指妻子(男子的配偶);“卑鄙”,古文為低微鄙陋,今義則為言行令人不齒。現代文中,“他上春節晚會的節目被槍斃了”一句中的“槍斃”,就是“否定”之意;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中的“實在標致極了”中的“標致”則是褒詞貶用了;等等。同學們只有對詞語有了正確的理解,才能準確理解句意和文意。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