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音樂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積極的探索。在實踐中,需要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做全面的思考,以融入心理健康的理念,其中不可或缺的是在思想上遵循一定的原則。本文便是在這一點上展開對其基本原則的討論,以期能引起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更深層次的思考。
關鍵詞:心理健康 音樂 教育 基本原則
心理健康教育對中小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今由于社會的轉型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問題已經滲入學校,嚴重影響學生的成長。我國中小學生所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已經非常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十分緊迫。在音樂課堂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具有創新意義的教育理念,筆者所在地區的同行們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就取得不俗的效果,因為音樂以美的形式作用于學生的感性認知,其方式是潤物細無聲的,能夠不知不覺地影響學生們的心靈。然而,并非只要學生參加音樂課堂,就能對其產生積極的心理影響。這里存在教育理念,操作方式等的選擇和運用問題,是教育心理學和音樂教育學要研究的課題。
根據音樂教學的特性,基礎教育的基本條件和學生一般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大體上要注意以下幾大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實效的重要前提,也是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職業要求。音樂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現在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和教學手段的靈活多變。要使音樂的教學滲入心理健康的內容,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教師在心理健康課堂首先具備教育心理學基礎,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學原理和應用方法,而且在課堂教學中與音樂的教學方式相結合,這個要求是相當高的。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中不是隨心所欲,即興地,或者牽強附會地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而是讓心理健康的內容合理地融入音樂的課程內容當中。表面上好像是不拘形式,但是內里是講究章法和科學性的。其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客觀心理事實,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學生。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行為問題, 教師除了以誠懇的態度來進行教育之外,不能過于倚重經驗,使之流于形式,籠統地類型化。必要時,對一些特殊的學生心理問題還要分別對待,進行細致科學的分析,針對性地運用合理的方法方式,切忌主觀性和片面性。
二、主體性原則
現代教育觀念,十分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可以說所有教育行為的實施都是通過主體性的接受和體悟而實現其意義的。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是一種自覺與主動的過程,對主體性的尊重是教學中一個重要原則。在音樂課堂更是如此,只有學生以主體的身份積極投入音樂的體驗時,才是對主體性的真正尊重。要在音樂課堂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就要深入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才能設定合理可行的目標。因此,教師一方面要重視學生的主動性,要尊重學生,考慮學生的興趣、動機和求知欲,將學生當作學習過程的主人,是教學的整體。另一方面,要通過音樂活動等方式,積極地喚起學生的主動性,盡一切可能為學生創設一種輕松、愉快、平等、和諧的氛圍。使學生愿意學習,主動參與,達到真情流露,自覺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主體性原則,重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圍繞學生的審美需求和情感狀態,而針對性地施以相應的教學內容,以獲得學生由內而外的認同和體認,才能真正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
三、直觀感性原則
中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他們或興趣廣泛,或求知欲強、表現出極大的活力。但也同時存在注意力難集中,易于產生厭倦、急躁等心理特征。在課堂教學中,一般主張多直觀,而少抽象。盡量運用直觀的語言、文字、圖形、視頻等手段,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之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中達到學習的目的。音樂的學習更是如此。音樂是感性的藝術,感性也是其最本質的特征。憑借感性的強烈感受,學生去接受音樂的美和獲得知識。在音樂課堂中,強調心理健康有時顯得畫蛇添足。音樂的直觀感性應該可以直接帶動學生的身心愉悅,音樂的喜怒哀樂也會使學生投入真摯的感情,在此基礎上,教師所要做的是積極的引導。如果在音樂激發學生情感的當下能及時對個別需要心理輔導的學生積極引導,便是最好的動之以情了。學生會從感受音樂的美中,顯現出人性的本真,從而信任音樂藝術,信任老師。
直觀性原則的運用,既基于音樂的學科特點,也考慮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心靈溝通的特性。學生的心靈世界往往是封閉的,以何種方式進入他們的心靈世界,需要特別講究。當理性的溝通失效的時候,往往感性就能發揮奇效。所以,音樂課堂教學中,以感性方式達成與學生的心靈溝通,往往事半功倍。
四、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在音樂課堂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和實際從邏輯上可能要顛倒過來。先在實際操作上取得成功,然后才能在理論上建立理念。不僅要在課堂上利用音樂活動引導他們的心理價值取向,還要擴展學生的知識,自覺去發現、認識、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心理現象和心理問題。在生活中磨礪和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那么,教師應當充分理解實際是什么,并研究實際問題的基礎上,尋找與之相關的理論上的答案。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心理行為問題的實質,經常深入學生的具體生活和家庭背景等,研究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成因。也就是實際聯系理論,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扎實。進一步讓學生學會自覺地認識自我,敢于直面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敢于直學習和生活壓力。善于利用對音樂的興趣,積累對音樂美的感受,從而熱愛美好事物,對人、事、物賦予美好的感情。積極主動制定人生目標,促使自己“長大”“成熟”,塑造健全的人格。只有這樣,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才算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才能獲得較好的教育實效。
參考文獻:
[1]姚本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2]倪望軒.心理健康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廖乃雄.音樂教學法.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4]曹理.何工.音樂學習和教學心理.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