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學琴隊伍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群體,學生在學琴過程中缺少深層的思考,只關注鋼琴的純粹技巧的訓練。一些鋼琴教師也較少關注對學生進行技術以外知識的灌輸,我們看到的是越來越多的音符在空氣中飄蕩卻尋找不到屬于自己的靈魂,這樣的鋼琴教育是一種嚴重的資源浪費。那么,鋼琴教育者應該如何開展鋼琴教育的普及化工作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四點的貫穿使用,力求在鋼琴教學過程中實現美育的目標。
一、尊重樂譜
鋼琴曲譜是進行彈奏最基本的文本工具。因此,教師應當首先鎖定在鋼琴譜上。不同版本的同一首樂曲,其文本可能會在指法、連線、表情記號、力度記號、音符疏密程度、排版、是否刪減作曲家的即興演奏譜部分等方面存在差異。
作為教師,有責任讓學生知道有哪些版本,每個版本的底本是什么,并且為其選擇相對較好的版本。在與凈版對照后告訴學生什么地方是作曲家本人的意圖,什么地方后人編訂補充,編訂補充的根據何在,意義何在。只有在充分尊重樂譜的前提下,學生才有可能走進作曲家的心房,觸摸他的心跳,進而跟隨作曲家的情感起伏,體會作品的內涵,這是對美進行升華的一個過程,學生才能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體驗音樂給予的樂趣,同時也能在彈奏方面獲得進一步的突破和發展。
二、深入內涵
無限地靠近作品本身是演繹作品的理想狀態,是每一位演奏者所追求的。尊重樂譜是走進作曲家心靈的前提,為我們深入解剖作品內涵提供了可能,但要真正做到充分理解作品內涵,解讀作曲家及其作品,應當從以下三方面著力,加深對音樂文本的地緣歷史文化環境的了解。
1. 對文本產生的特定社會文化總體背景的了解
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家受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影響,其音樂創作的內容及風格呈現出浪漫主義特點。“在巴黎,肖邦與浪漫主義詩人密茨凱維茨、文學家喬治·桑等的交往,使他的浪漫主義風格日趨成熟,他的鋼琴敘事曲就是直接在浪漫主義文學家的影響下創作的。”由此可見,一切創作都會受到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體現特定的時代特征。彈奏音樂作品時,學生應當考慮到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思考自己對樂曲的理解和表現是否有悖于作品本身。
2. 對文本產生所依托的藝術環境與藝術家群的了解
在特定的社會環境里,藝術家們因風格相似或審美取向的集中而形成一種有別于其他風格的藝術派別。他們在創作上相互影響,相互交集,不同流派之間組成不同的藝術家群,這與藝術家當時身處的藝術環境有關。
以勃艮第樂派為例。“勃艮第地區的音樂作品多用大調性,主要為三拍子,兩拍子用于大型作品的對比部分。”勃艮第樂派的誕生及其稱謂是在特定的藝術環境所形成的藝術家群。
3. 對作者的生活際遇與個體精神狀態的了解
以柴可夫斯基為例。柴可夫斯基自1876年起與俄國梅克夫人建立了通信友誼,此后接受其年金資助長達14年,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知己。1877年辭去教學工作,從此時至80年代后期,主要居住鄉間或國外,全力從事創作和演出。梅克夫人的資助讓柴可夫斯基在物質生活上得到了較穩定的保障,休閑旅行與工作之間的靈活支配為他創造了更多的創作靈感,也進一步充實了精神養料,其作品在題材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上達到新的高度。
三、整體把握
這里所謂的對樂曲的整體把握主要是指對全曲曲式構架的把握。了解音樂素材的邏輯性銜接,清楚音樂在行進過程的呼吸,對于輕松駕馭樂曲有很大的幫助。學生清楚樂曲的曲式思維構架,是對音樂形態美的一種感悟。以下筆者以貝多芬第七首奏鳴曲第二樂章呈示部的分析為例進行闡述。
簡單的曲式結構圖:

1. 主部主題(1—9)
含有悲傷曲調的主部主題以飽滿的音響在濃厚和弦的背景上出現,描寫了他那尋求安寧和平靜的痛苦心靈。樂章一開始就在鋼琴最適合演奏優美如歌旋律的中音區來表述,以八分音符為主時而出現四分音符的節奏陳述,顯得格外平靜。第4小節最后一個和弦有較強的不安定感,像是悲哀地訴說。第7小節琶音的力度變化使主題推上了高潮。9小節的主部主題仿佛是在遠方出現,一點點地激動起來,總是力求把鋼琴的聲音做到最富有歌唱性。
2. 連接(10—17)
從第9小節后半部分開始就以活躍的節奏型在高音區發展,逐步轉向了C大調,最后以完全終止結束,使人產生快樂、明朗的幻覺。左手以十六分音符進行,與主部主題形成了對比,但還是從容地、平靜地進行。高聲部在這平靜的伴奏背景下,自身平靜輕柔的裝飾音節奏和優美琶音的旋律線條都使其富有獨特的表現力。
3. 副部主題(17—26)
第17小節轉入a小調的副部主題,柔美又很精致,帶有一定的宣敘性,從跳入調性的增和弦開始,音樂就變得陰沉而不安。貝多芬在這里傾入了很多激動的感覺,像用剛毅的激情來擺脫悲哀,從強烈的力度對比上就可以明顯看出這一點。從第18小節開始變奏重復第17小節的素材。第19小節的情緒更為激烈,附點八分音符和斷奏音仿佛像送葬隊的銅管號角聲,第21小節第一拍結束副部主題的四小節樂句,接下來還是一個四小節的變奏型樂句。第25小節的和弦在此時顯得格外柔和、細致。
4. 結尾(26—29):
第26小節的結束主題一開始就加固了a小調的調性,高音旋律很有表情、很優美,低音伴奏也很清晰、平穩、連貫,帶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哀。最后呈示部在下行的半連音上結束,帶給人們內心無盡的悲哀。這首奏鳴曲體現了貝多芬早期的創作風格,創作手法比較規整,內容上卻充滿了豐富的表現力,因而音色上也是很豐富多變的。
教師在音樂板塊的劃分,調性布局的把握,音樂過程的分析等方面給予指導是十分必要的,這樣學生才能理解作曲家的整個創作意圖和創作思維,理解樂曲情感表達的總體方向,讓學生在整體上理智地把握和處理。
四、細致表現
樂譜上往往會有各種表情術語,這是作曲家對作品中各種表現因素的必要要求。學生需要認真研究譜面上的各種術語標示,了解作品的情感基調及其音樂過程中的色彩變化,對作品整個曲式思維過程要有明確的把握。
如柴可夫斯基的《四季》,作品《六月——船歌》中,樂曲開端便有術語“p”及踏板的標示,樂音較為稀疏,節奏簡單,音色比較單薄,下聲部以單音及三和弦進行舒緩的交替式銜接,上聲部從第二小節以弱起節奏開始,級進上行的旋律在柔緩的下聲部襯托下,讓受眾思緒不自覺地走進作曲家早已營造好的恬淡意境:在平靜的湖面上微微泛起層層漣漪,周圍的一切都享受著清風的愛撫與大自然寧靜的傾訴。教師應當要求學生注意對每一樂句要交代充分。
實踐證明,只有建立在美育思想上的鋼琴教育才可能推動鋼琴演繹的發展,體現鋼琴教育行為真正意義之所在。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