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實施幾年來,我觀摩了許多公開課和示范課,發現同行大部分都有一個共同點:為了充實語文課堂,在課堂教學的后半程來一點拓展教學,拓展教學似乎成了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對于這種“時尚”做法,有人說是趕潮流,是課程改革的需要。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很想就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開展拓展教學必須在學生理解和掌握文本的基礎上進行
所謂拓展,簡言之,就是語文課內向課外的適當延伸,它實質上是一種遷移教學。的確,語文課堂教學不能簡單地框化于文本之中,確實需要適當延伸。可是,筆者卻發現,有的教師匆匆忙忙、囫圇吞棗地肢解課文,文本的價值沒有來得及探究就立即忙于所謂的拓展,匆忙之中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顧此失彼,結果是學生學得滿頭霧水又收獲甚微。這種“亂耕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奇怪現象屢見不鮮。文本是教學之本,課堂活動要聚焦文本。所以,遷移教學要掌握好分寸,要在機會成熟時才能進行。因為遷移教學很重要的一個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課堂教學內容,連課堂教學內容都未理解就去開展拓展教學是無必要也無意義的。
二、開展拓展教學必須圍繞課堂的教學重點進行
語文課堂教學要求對文本進行整體把握,并不是不要教學重點。有位教師在執教《愛蓮說》時,讓學生想象蓮花的美麗并口頭描述,這一拓展訓練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我們非常贊同,但卻脫離了作者的本意——它借贊蓮花的可愛來歌頌君子的堅貞氣節,表現了作者不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盡管學生把蓮花描述得再美卻偏離了教學重點——托物言志。教科書中的一篇篇課文都是一個個充盈的有機體。短短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教學,只能圍繞一兩個教學重點,不能追求面面俱到,課堂教學重點的把握要服從教學的整體目標。課堂上不論采取何種形式,開展哪項活動,都必須立足于課文的教學重點,一切沒有深度、沒有意義的拓展都會偏離語文教學的總體目標,甚至給學生以錯誤的導向。
三、開展拓展教學必須在切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上進行
孔子在兩千年前就提出了教育要“因材施教”。我想這里的“材”不僅是指學生的個性差異,還應指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生活閱歷。進行機械模仿,怎能激活學生的思維火花,又如何談得上“因材施教”呢?
一位語文教師在上《濟南的冬天》一課時,要求學生默讀“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這一段后,模仿句子特點也寫一段家鄉下雪時的情景。教師特別要求學生注意運用動詞和形容詞時的準確性和生動性,但他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所在的廣東省某縣從來沒有下過雪。沒有現實生活基礎的學生只好憑空想象地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了。于是出現了“雪花紛紛揚揚地掉下來,把樹上的葉子打落了”,“雪越下越大,就像下雨一樣,發出嘩嘩的響聲”……對事物沒有現實的切身體驗,或對其特點沒有作全面的了解,學生的訓練不但達不到教師的期望,反而會適得其反。
四、開展拓展教學必須圍繞“以外養內”的目的進行
課程標準已經明確:“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的范圍”。語文課拓展的是“范圍”,而非改變教學內容。所有課堂活動都得基于這個原點拓展,曾經有人把語文課上到公園中,也有人把評論課上到街頭上,還有人把語文課上到田野里。但無論課怎么上都得圍繞“以外養內”的目的去進行,教學內容決定教學方法,文本“內”決定文本“外”。凡是與學生的“學”無關的課外拓展都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我認為,語文課要“以外養內”,文本的“外”,即拓展,在教學中所起的作用應該是“養內”:1.活躍學生思維,增強思維深度,擴大思維廣度;2.將文本內外的語言實踐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學生營造自主、生動、活潑的語文學習的環境;3.增強課堂的文化性和擴大有關的知識范圍,使學生從中學習到更豐富的知識來充實自己。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