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目前,語文作文教學理念不斷翻新,教學設備、教學手段日趨現代化,教研教改經驗成果可謂碩果累累,論文論著鋪天蓋地,作文教學法層出不窮,但反觀學生的作文狀況,不少學生說到作文就害怕、頭痛,作文課上學生咬筆頭干瞪眼,搜腸刮肚無從下筆的現象也比比皆是,最終好不容易寫出來了,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無病呻吟,或言不由衷的空話、大話、套話,讓人難以卒讀。
其實,學生恐懼作文的主要癥結在于腹中無物,無話可說,而這與我們不少教師作文教學指導的不得法是分不開的。不少教師習慣于把作文簡單地理解為對學生語言表達及應用能力的培養,因而作文教學指導多在系統化、規范化、程式化上作努力,教給學生的多是華而不實的寫作理論。很少意識到作文是反映生活、思考生活、抒寫心聲的一種工具,這樣就容易造成學生在寫作時為作文而作文,胡編亂造,空話連篇。
一、立足生活,挖掘鮮活的作文素材
沒有材料,寫作無從談起。材料的來源歸根是生活。因此,要改變作文教學以及學生作文上存在的弊端,首先要立足生活實踐,追本溯源,從生活中挖掘源源不斷的鮮活作文素材,使學生的作文有血有肉起來。
1. 引導學生于平凡生活中見真情、見真諦
要獲得第一手寫作素材,首先要拓展生活視野,親身體驗生活。廣泛的社會接觸、人際交往以及敏銳的情感體驗都是必不可少的。施耐庵在《水滸傳》中三次寫虎,寫得非常精彩。據說,施耐庵為了寫出虎的細微特征,不僅翻山越嶺,訪問獵戶,還親自跑到深山老林里,觀察老虎。
學生盡管生活面不廣,但絕對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每天總是要接觸一些人和事,關鍵是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要養成隨時隨地進行觀察、思考的習慣。見多與識廣,心明與眼亮是互為因果,互相磨礪的。親眼觀察到的景物,親身經歷過的事情,親自接觸的人,印象深,感受深,稍一回憶就歷歷在目,當然容易寫,而且寫起來真實、親切。作文指導時首先要引導學生隨時隨地觀察、思考生活。同時教師還要教給學生細致觀察生活的方法,引導他們重新認識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要著眼于真實和真誠。
另外教師還可以經常向學生講述一些著名作家觀察生活的趣事,提高觀察興趣,還要多開展一些有趣的觀察活動促動學生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布置學生寫觀察日記。學生觀察生活有了收獲,有了較深刻的生活體驗和感受,就有表達的沖動。
2. 引導學生于豐富的材料中篩代表、選典型
契訶夫談自己的創作經驗時就說過:“不能見什么就動筆寫,我得讓題材在我的記憶里就跟在篩子一樣篩過一遍,為的是使篩出來的東西一定是重大的典型的。”因此,在隨機廣泛觀察生活擁有大量的素材的基礎上,還要對素材進行有效地選擇。即對素材的篩選,選出最能揭示事物本質的典型材料,才能寫出新穎深刻的文章來。
3. 引導學生于語言表達中求真實、現個性
真實是文章的生命。作文指導要引導學生堅持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而且必須是學生自己深切感受到的、體會到的,有真情實感、有自我個性的,這樣文章才能感動自己,進而感動別人。如:同樣是一篇寫景文章《雪》,由于南北氣候各異,雪在北方學生眼中,是常見的、熟悉的,他們對雪景有真實、真切的感受,因此他們不僅能寫出降雪的情景過程,還能寫到降雪后人們打雪仗、堆雪人的愉快心情,文章有血有肉,而且讀起來給人親臨其境的感覺。而南方學生缺乏真切的感受,最多也只是從影視作品中感受下雪的情景,因此難以具體真切地寫出自己的感受,很難寫出一篇好文章。
要給學生作文以廣闊的空間,不要約束,不囿于成規,讓學生自由自在地想,自由自在地寫。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寫作的個性化,使學生真實地表達出自己的主觀感受。
二、立足閱讀,積累豐富的寫作材料
對中學作文來說,如果說生活是作文之源,那么,閱讀就是作文之流。作文離不開生活,作文同樣也離不開閱讀。閱讀對寫作的積極作用是巨大的、多方面的:從寫作心理看,閱讀能提高信息和靈感;從寫作內容看,閱讀能提供觀點和材料;從寫作技能看,閱讀能提供語言和技巧;從學習寫作的途經看,閱讀能提供范例和借鑒。因此有人說,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閱讀是寫作的老師。生活和閱讀不可偏廢。只有源流兼顧,方能使學生不在作文上犯難。盡管我們主觀愿望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廣泛地接觸社會,觀察生活,但白天大多時間都在學校里學習,因而直接占有第一手材料還是比較少,這就要引導學生廣泛的閱讀,拓展知識視野,通過間接途徑,日積月累,建立一個豐富的作文素材庫。
不閱讀無從寫作,但并非所有的人都開卷有益,所有的書都開卷有益,為什么有的閱讀起積極作用,有的起消極作用,有的不起作用呢?因為閱讀不僅存在讀不讀、讀多少的問題,而且還存在為什么讀,讀什么和怎么讀的問題。所以老師要對學生的閱讀實踐進行指導。
1. 要引導學生有選擇地閱讀
引導學生閱讀,首先要引導學生博覽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
其次推薦能體現時代文化主流的優秀作品。現今流行的網絡文化,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我們在讓學生利用網絡擴大閱讀、增長知識的時候,如果不善加引導,及時堵塞不良文化的侵襲,給學生帶來的危害是不堪設想的。因而,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運用網絡,可以通過確定閱讀主題、布置閱讀任務等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讓學生就上網中碰到的不良文化的侵襲現象展開交流討論,探討抵制辦法,等等。
2. 要引導學生帶著寫作意識去閱讀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動筆墨不讀書。”這些都強調了做讀書筆記的重要性。“讀”的一大目的是“寫”,因此,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善于“記”,準備好讀書筆記,把讀書與作文聯系起來,隨時摘記精彩語句語段,分門別類積累素材,建立好個人的作文素材庫,隨時隨地翻看,用心記誦,作文時有意識地加以運用,也就是要引導學生帶著寫作意識去閱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讀的效果。否則,讀過就忘,或者要用時只剩一個模糊的印象。那么,讀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3. 教師要親自參與閱讀實踐,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師在指導學生廣泛閱讀的同時,自己也要博覽群書或多到網上去涉獵,為學生整理材料,每天找一個時間像播報新聞一樣給學生作介紹(要注意學生接受程度和興趣點)。如介紹中國申奧情況,讓學生感受一種民族自豪感;介紹印度洋海嘯,使學生感受世界一家親,感受愛心、奉獻;介紹一場足球比賽,讓學生感受頑強拼搏的精神等等,不斷地拓展學生的眼界,陶冶學生的情感,培養和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等等。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