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強調,要“注重探究式學習,勇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學習解決歷史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樂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交流學習心得,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學習運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培養對歷史的理解力”。
一、探究式學習的環節
初中歷史“自主探究”課堂教學模式有四個環節:情景導入——自主自學——問題探究——應用發展。實踐證明,探究式學習能激發學生學習、探究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1. 情景導入。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首先要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創設一定的情景,提高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例如,在講授《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時,教師可運用多媒體剪輯一段有關蒙古大草原的歌曲如《蒙古人》或影視風光等創設情境,讓學生欣賞,激發學生探究本課歷史史實的興趣。
2. 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在教師的主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歷史知識的過程。以《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為例,當學生進入了“歷史情景”后,教師可以用多媒體顯示根據重點、難點設計的5—6個“考察目標”:{1} 標記本課有關歷史事件的年份、人物、地點等。{2} 成吉思汗為什么能統一蒙古?{3} 元朝統一的疆域怎樣?{4}元朝為鞏固其統治采取了哪些措施?{5} 元朝為什么會出現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同時輔以輕音樂,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積極自主學習。為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可有意留一個空白考察目標,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自主學習。
3. 問題探究。問題探究是探究式學習的核心要素。探究式學習也是“問題導向式”學習。因此,“問題”往往被稱為探究式學習的核心,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它對學生合適與否而不在于是否一定是由學生探究得來的。例如,在教初中歷史第二冊《明朝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時,教師組織學生“自主自學、考察探究”完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之后,為突破“資本主義萌芽”這個難點,設計了一組“行頭”介紹“機工”去“機戶”的“機房”做工的CAI動態圖像,并讓學生探究:動畫中出現了哪三類人物?“機戶”和“機工”是怎樣的關系?然后,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機工、機戶為什么首先出現在蘇杭地區?你怎樣理解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在明朝中后期呢?由此帶領學生進入較高層次的歸納和探究。至此,課文中的重點、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4. 應用發展。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應用。當今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政治多級化走勢持續發展。在這種國際形勢背景下,要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讓學生在關注人類發展歷史的同時,培養其社會責任感、使命感。以《明朝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為例,在這一環節,要求學生結合明朝有關休養生息政策,聯系實際,談自己學習本課的收獲和體會。學生很自然想到和理解現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減輕農民過重負擔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二、探究式學習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 開題決不能草率。學生選定的每個課題必須能詳細陳述課題的產生背景,以及該課題的研究價值與研究此課題的主客觀條件,研究的課題要力所能及且有一定意義,并有助于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2. 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組織活動必須嚴密。每次活動必須提交詳細的活動報告、活動結果,必須交回詳細的活動記錄及自我評價。
3. 探究問題的設計應面向生活,面向社會。教師探究問題的設計應力求“把籠里的小鳥放飛到天空中,使他能任意飛翔”,為此,歷史課堂應特別重視將當今發生的重大事件引入課堂。
“學史使人明智?!苯逃褪前l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用知識武裝人,用智慧啟迪人,運用探究式學習開啟他們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在歷史課堂探究式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探究為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構建新型的師生互動的教學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與交流精神,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思維,達到全方面鍛煉學生的目的。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