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討論,是學生合作學習的一種主要形式.隨著課改的步步深入,課堂討論的教學方法越來越被教師所采用,它能使學生精神振奮、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情緒高漲,同時又有利于教師獲得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及時地調控教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組織好課堂討論,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精心設計討論內容
為了提高討論的效果,使每一次討論都成為思維層面上有意義的討論,我們應該做到如下方面.
1. 精心選擇有價值的內容進行討論
越是教材的核心問題越有思考的價值,教師應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選擇教材的核心問題開展討論,使學生深刻理解所學內容,提高學習效果.如教學“負數的認識”時,當一組數(18、270、3.5、4、海拔+8844.43米、-6℃……)出現后,我設計以下的自學討論提綱:(1)這些數有什么不同?(2)海拔
+8844.43米、-6℃各以什么為標準? (3)你學到了什么?然后請學生開始討論.結果學生對問題(2)展開的討論最為激烈,這個問題也是本節知識的難點.我在巡視討論情況時,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使學生從中理解負數是一種相對意義上的數,而每種事物相對的標準值是各不相同的.
2. 精心選擇便于展開討論的內容進行討論
課堂討論的議題必須富有知識結構和思維內涵,而且難度適中.可以從以下方面去設計討論題:(1)尋找疑點,特別是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巧設問題展開討論.如學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后,我提出這樣一個難一點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圓的面積和半徑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為什么?很多學生一聽后面的問題,馬上就會去想正比例還是反比例,而不去考慮第一個問題.這時我不急于判斷學生回答的對錯,而是讓大家展開辯論.學生們各抒己見,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通過辯論,大家對答案更加清晰了.(2)選擇難度適合的議題展開討論.太高或太低難度的議題會導致多數學生坐冷板凳、興味索然或對答如流,無法做深層次的討論.因此,應以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為主要依據,選擇難易度略高于全班中等平均水平的問題展開討論.在“百分數應用題”的練習課上,我選擇了這樣一道題目讓學生展開討論:“一臺電腦,先升價10%,再降價10%,這臺電腦的價格不變.請判斷對錯.”這道題中單位“1”的量發生了變化,有思維難度,因為已經是練習課,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難度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所以,學生順利地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二、把握課堂討論時機
俗話說得好:“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開展課堂討論關鍵要抓住時機,時機的把握對課堂討論的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
1. 當學生產生“憤悱”的心理狀態時
學生處在“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憤悱”心理狀態時,學生的學習需要和“求知欲”最強烈,希望能從別人的發言和交流中得到啟發,所以,這時恰如其分地組織討論,效果往往非常好.例如在一次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教學中,我為了讓學生對掌握的知識能作更深層次的理解,出了如下一道判斷題:“甲數比乙數多30,乙數比甲數少30;甲數比乙數多25%,乙數比甲數少25%.”有部分學生認為兩句都是正確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第二句是錯誤的,但也有部分學生覺得難以確定,學生們爭論了起來.這時學生就處在“憤悱”心理狀態.我抓住時機讓學生們展開討論,從數量關系和百分數的含義去討論,把自己的判斷理由闡述出來.通過比較和驗證,學生們明白了“甲數比乙數多25%,乙數比甲數少25%”錯誤的原因,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 當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時
激烈的認知沖突既會激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又會引起學生學習需要的不平衡,情感領域中便會生成一種強烈的樂于學習、主動參與探索、渴望獲取問題解決辦法的心理傾向.當學生處在認知沖突的狀態時,教師可組織學生展開課堂討論.如我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時,一位愛好體育的學生提出:“既然可以把比化簡,為什么乒乓球、羽毛球、籃球等比賽時的比分,不是把20比16、9比6、45比75等比化簡成5比4、3比2、3比5這樣的比呢?”這就是因為學生的認知產生了沖突,提出了有探討價值的問題.這時,我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自己把問題解決.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