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改革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嘗試從“尋詩、品詩、讀詩、畫詩、移詩”幾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古詩詞。
一、自主尋詩探究詩人
古詩詞是作者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獨特的內心體驗的表現,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經歷和創(chuàng)作過程,對理解作品的內涵有著重要作用。《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那時她家境優(yōu)裕,生活閑適、風雅,詞中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yōu)美怡人。《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是李清照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當時她已五十三歲,國破家亡,流離異鄉(xiāng),所以詞情極其悲苦。如果學生不弄清楚作者創(chuàng)作這兩首詞時的經歷和時代背景,就很難理解兩首詞完全不同的意境和感情。許多教師習慣于自己讀作者簡介和背景資料,造成學生“被動性”“接受性”學習,失去了對活動對象和過程進行“支配和控制的權利”,從而慢慢失去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現在各種信息媒體發(fā)達,尤其是互聯網已深入千家萬戶,我們引導學生去網上搜尋關于作者和背景的資料,再在課堂上交流,不僅有利于理解詩詞內涵,也利于培養(yǎng)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二、自主品詩探究詩意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活動來理解古詩詞的,即由學生自己讀,提出疑問,互相討論,共同探究,教師只起組織、指導、點撥的作用。“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讀者的知識積累和人生經驗不同,對詩詞的感悟也不同,不求理解一致,不求“標準”答案。學習李清照的《武陵春》時,有學生提出:許多人把這首詞與本單元的《望江南·梳洗罷》定位為“閨情詞”是不恰當的,它與本單元的《漁家傲》《江城子》《破陣子》一樣是“愛國詞”。因為善于以史鑒今,向來關心國事的李清照,目睹國家被金兵蹂躪,面對家鄉(xiāng)淪陷現狀和宋王的投降路線,不由得對國家的未來深深擔憂:那些救國家于危難的英雄們真能挽轉狂瀾嗎?只怕他們的能力實在有限,所以發(fā)出“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憂嘆。學生能探究到這一層面,有誰會批評責怪他們“答案不標準”呢?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獨立學習的巨大潛能,開放性的教學環(huán)境可以激勵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三、自主讀詩探究詩情
誦讀是詩詞學習的切入點,古有“三分詩七分讀”之說。古詩詞往往反映一種內化的、含蓄的情感,詩人把自己的志趣和感情寓含在詩詞中,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體味其中的韻味和情感。我的做法是讓學生放開朗讀,盡情投入,在朗讀中把握古詩詞的節(jié)奏,在朗讀中融入感情。對朗讀形式不求統(tǒng)一,音調不論高低,或昂首高歌,或搖頭沉吟,或同桌互和,或配樂朗誦……每個人都要讀起來,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體驗和理解去讀,讀得有滋有味,讀得興味盎然。然后指名讀、齊讀,指點一些讀得不到位的地方。學生得到解放,在反復的誦讀中,走近詩人,走進詩境,與作品融為一體,充分領會詩人的情感。
四、自主畫詩探究詩境
學習詩詞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詞意境,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但教學中往往難以達到這點。中國古詩詞言約意豐,貴在含蓄,如清代學者沈祥龍在《論詞隨筆》所說“意不淺露,語不窮盡,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所以缺乏想象就難以真正領悟其意境。詩詞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馳騁想象,將作者高度概括或省略了的生活內容、人物形象以及詩詞的未盡之意,加以補充,使畫面完整、充實起來。于是,我啟發(fā)學生“畫詩”——口說、手寫、筆畫。引導學生想象并描繪詩詞的畫面應該是探究詩詞意境的重要途徑。
五、自主移詩探究詩外
人教版初中語文簡介里提到,語文教學應“溝通教科書內外,課堂內外”,“提倡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提倡課外活動”。我布置課后作業(yè)也力求拓展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空間:背一背,用一用,寫一寫。考慮到學生寫古詩詞較難,我只要求他們改寫或仿寫。有學生把杜牧的《清明》改為獨幕小劇本,更令人拍案叫絕:
【時間】清明時節(jié)
【場景】雨紛紛
【地點】路上
【劇情】
行人:(欲斷魂地)“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