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發展是個大題目,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校際之間,都要朝均衡方面發展。作為學校,要做好學校應該做好的事情,那就是在“人人都有學上、都能接受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做到“人人都能接受合格的、完整的義務教育”。因為孩子們到學校上學,如果接受的不是一個符合教育規律的、完整的、能開得齊課程的教育,那么老百姓不會滿意。教育均衡發展,學校要從執行國家課程計劃做起。
一、執行國家課程計劃,要增強課程法規意識——以校本課程建設為例
我校對教師上興趣課作了問卷調查。從調查情況看,對興趣課的看法:8.3%的教師選擇“無所謂,反正都是上一節課”,16.67%的教師選擇“一般我不必給予指導,學生自己開展活動,興趣課的自主權在學生”,8.3%的教師選擇“時間太短,學生參與時間很少”;而關于興趣課學生的收獲如何,20.83%的教師選擇了“可能有,說不準”。教師的困惑主要在于,認為教師缺乏指導,上興趣課難度頗大;上好一節興趣課,需要教師精心準備,這樣會增加教師的壓力和負擔;興趣課課程資源缺乏,有待開發。
從調查結果分析,可見教師對課程的法規意識不強,教師對課程的設置意義不了解,學校對課程的落實指引還不足夠。學校要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必須首先強化教師的課程法規意識,這是學校開足、開齊課程,達到國家規定的基本質量要求,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興趣課屬于課程計劃中的地方與學校課程范疇,是由學校自行設計并安排的課程,是課程多樣性、靈活性的體現,也是發展學生個性特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陣地。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校本興趣課難度再大也要迎難而上,不應視為壓力和負擔,要“在游泳中學游泳”——在備課、執教過程中開發興趣課課程資源。
發現問題就要及時整改。學校總結興趣活動開展的經驗教訓,把開設興趣課的工作重點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向全體教師宣傳課程計劃設置的意義,重溫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和《廣東省義務教育學校教學規范(試行)》,增強教師的教學法規意識。
2. 根據學校自身的條件和特點開發校本課程。制訂《學校校本課程實施方案》和《學校校本課程工作指引》,將特色課程作為校本課程建設的重點,從四個維度開發校本課程:一是學校的體育辦學特色,力爭使“體育大課間”“民間體育”等拳頭項目推陳出新,讓原有的亮點繼續發光;二是開展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激發學生參與誦讀活動的熱情,為學生的精神底蘊奠基;三是按照區教育局提出的“加強書法教育”的要求,在習字課規范習字的時間、內容、工具等,引導學生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四是開展環境教育活動,結合圖書館的圖書閱讀和生物園探究,向學生傳授環境教育等科普知識,讓每位學生都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促進學生的環保意識。在第一個維度和二、三、四維度之間實現“動”與“靜”的互補,以課程特色帶動學校均衡發展,實現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特色深化等價值追求。
3. 校本課程管理常規化,做到定時、定點、定人、定內容。教師按時上課,每學期課時不少于14節;每個組別都有教師負責,按《學校校本課程工作指引》的要求,組織學生到專用場室活動;每位教師開足課程,切實做好校本課程的選題指導、開課工作,并做好《校本課程實施手冊》的記錄,做到每周有計劃地開展活動。
二、執行國家課程計劃,要加大課程管理力度——以專科課程建設為例
受學業評分體制的影響,美術、音樂、品德、綜合實踐活動、科學、信息技術等專科知識一直不受重視,其關注程度遠不及語文、數學、英語學科,學生對專科的學習興趣欠缺。另外,專科評價標準欠科學,隨意性較大。針對這樣的課程開設狀況,學校有必要加大課程管理力度,優化課程結構,以專科學習評價促進專科的均衡發展,從而落實國家課程計劃。一是召開全體專科教師會議,再次學習學科《課程標準》有關新課程評價的理論;二是各科組長組織科組教師按課程標準的評價要求分年段考慮評價標準,討論本學科評價方案,形成書面意見,方案的內容包括評價的指導思想、目標、內容、方法,注明各項的權重;三是各科初步形成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兼顧統一性與差異性的評價體系。專科課程評價的工作按照“制定方案——向教導處上報評價方案——討論、審核——向學生、家長公布——實施評價——教導處檢查、監督”的程序進行,力求符合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發展性教學評價的理念,兼顧科學性和可行性,為全面啟動各學科的學生學業評價工作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