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巧妙運用情境教學,孩子們在學習中就會感到“易”“趣”“活”,這就能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課堂上不再是那種沒完沒了的可有可無的乏味的回答,或者是單調重復的各種習題;學生的視野,學生的思想,也不再被禁錮在小小的教室里。那鮮明生動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意,能讓學生在腦海里有一個具體的形象,這樣就有利于信息的汲取和知識的吸收。
一、形象具體,引起學生的興趣
教育界同仁一致認為,形象是具體的,最容易為兒童感官所感受,所以對小學生應注重“顯示形象”而不是“闡述觀點”。情境教學的倡導者李吉林老師也主張,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去,帶到語言的源泉中去,讓學生觀察,不斷積累豐富的表象,在實際感受中認識世界。如教古詩《小兒垂釣》時,我首先讓學生一邊聽配樂故事,一邊觀賞色彩鮮艷的投影片,激發學生興奮愉快的情緒,進入詩歌所描寫的情景,感受作者描寫的自然界的美;其次采用“以圖引導新字新詞”法,指導學生理解“釣、蓬稚、遙”等詞義;接著看圖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讓學生坐在座位上一邊跟著音樂朗讀,一邊做簡單的表演動作;最后看小孩兒學釣魚的錄像(配有古詩朗讀和歌曲)進行欣賞。這樣巧妙地運用形態逼真的教學手段,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不用作太多的講解,學生就能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更好地理解作者筆下的小孩兒專心致志學釣魚的情景,使學生點有所通,啟有所發,導有所悟,從而可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以情動情,讓情感得到升華
“ 以情動情”是教育的共同規律,情境教學也不例外。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的目的,是為了促使兒童心理品質、智能及個性的和諧發展。情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教師的情感對兒童來說,是導體,是火種,所以教師要善于將自己對教材的感受及情感體驗傳導給學生。在教《頤和園》一課時,我把自己游覽頤和園,對頤和園中長廊那古香古色的美,金碧輝煌的排云殿,還有那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的昆明湖的感受和為祖國有這樣的名勝古跡而自豪的情感體驗傳導給學生。教學開始,我便讓學生說出祖國大地上的名勝古跡。然后,我熱情洋溢地告訴學生,親眼看到許許多多的中外游人,他們成群結隊、不遠萬里、慕名而來,就是為了要目睹我們祖國的頤和園。豐富的美感和民族自豪感讓我激動不已,孩子們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帶著對“美”的向往進入課文情境,積極主動地學習課文。教師的熱情洋溢深深地感染了學生,喚起了他們對美的向往和民族自豪感。教師利用教材的山川田野,花草樹木,鳥獸蟲魚,以及各種典型化人物,在教學中注意渲染情感,促使兒童的情緒、情感參與其中,這樣以情動情,他們的情感也自然而然地得到升華,教學也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意境廣遠,理寓其中
情境教學講究“情趣”和“意象”。情境,總是作為一個整體出現在學生的眼前,而且為學生開拓了廣遠的想象空間。因此,情境教學總是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境緊密相連,由近及遠,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今及昔以至未來。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描寫了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教學開始,我熱情地講述著:“通過假想旅游,我們到過景色迷人的杭州西湖,富饒的西沙群島,雄偉的萬里長城。今天,老師帶我們一起去游覽美麗的小興安嶺。到了那兒,我們會被小興安嶺的景色深深吸引住:那兒有淙淙流水的小溪,蔥蔥蘢蘢的樹木,冬天,樹上積滿了厚厚的雪……”于是,熱烈的情緒使孩子們形成了學習新課文的內驅力,強烈的好奇心和豐富的想象力促使他們進入濃烈的學習氛圍中。教學效果表明,意境的廣遠,往往促使學生更深地理解教材,學生的聯想及想象能力也在其中得到較好的發展。
情境教學所蘊含的理念,正是課文的中心,情境教學的“理寓其中”,也是從教材的中心出發。在教《桂林山水》一課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看圖,通過視覺讓學生感知漓江的水“靜、清、綠”的特點,同時再輕輕哼起《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歌曲,使學生陶醉于蕩舟漓江之中,從而深切體會到祖國河山的美好。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分別運用了掛圖、音樂、簡筆畫等多種教學手段,但始終圍繞著“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個中心,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