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學校如何正確處理教育發展中的優劣差距,科學運用現有教學管理、師資隊伍、辦學條件實現可持續發展?實踐證明,教育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教師,教師工作的績效靠管理,管理在于優化、在于創新機制。因此,優化系列管理機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也就成為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
一、優化管理體制,鞏固發展辦學成果
1. 實施人本管理思想。近年來,學校確立了“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從關心教師健康、生活和專業成長,落實和諧發展的角度出發,積極探索具有人文關懷的管理機制,先后通過學校工會、教代會、學生座談會、教師座談會、黨員民主生活會等搭建民主平臺,制訂完善以民主管理為基礎的各項管理制度,鼓勵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揮優勢,使教師參與學校的決策與管理,增強了教師的主人翁意識。
2. 建立健全激勵體制。在狠抓落實常規管理的基礎上,在不斷完善教育教學環境的同時,學校深入關注教師身心的愉悅發展,先后制定完善了教學常規技能競賽、教學質量評比、教育科研獎勵、優秀教師系列評選等內容的激勵體制,采用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的方式,不斷改善教師福利待遇,初步實現了用制度管理人、激勵人、培養人的發展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師專業發展水平。
3. 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多元智力理論要求我們必須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面去評價教師,因此,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師評價體系,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對于促進教師專業技能和個人智能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我們在教師評價過程中,突出強調了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作用,不斷在過程性評價中發現教師的創新能力,激發教師的工作潛能。同時,通過每學期進行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廣泛聽取學生、家長和社區居民對教師的意見、看法,通過檢查教案、課件、教學札記及學生作業試卷等了解掌握教師的教學情況,正確處理好發展性評價與獎懲性評價的關系,形成開放式、多元化的教師評價體系。
二、優化資源建設,發掘提升辦學質量
1. 創設人文環境,提高教書育人水平。學校硬件設施、師德水平、教育科研氛圍等人文環境因素,也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我們通過開展“我的學生感動了我”的教師演講比賽、優質課評比、說課比賽、教學技能大賽、課件制作大賽、學科專業水平考試以及組織參加各級各類教研競賽活動等,創設展示教師才華的平臺,營造了構建民主、和諧校園文化和教師個體發展的良好氛圍。與此同時,通過樹立和增強教師的集體認同感,培養教師與學校同榮辱、共進步的觀念,構建學校、教師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發展平臺,使教師在享受學校發展成果的同時增強專業發展的信心。
2. 深化課堂陣地,增強教師事業成就感。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規范有效的課堂管理不僅有利于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對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科學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是保障課堂教學實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通過制定和嚴格執行教學常規、教學評優、集體備課、聽課評課等常規要求和制度,加強對教師教學環節特別是課堂教學行為進行跟蹤調研,做到了立足課堂教學,優過程管理,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
3. 加強校本研訓,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實踐證明,校本研訓是提高教師業務水平,促進教學質量發展的最有效途徑。因此,以校本研訓為突破口,鼓勵教師鉆研業務,引導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和開展教學研究,是強化發展校內外培訓,提高教師專業素養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我們明確了教師發展“一年上手,三年成長,五年成骨干”的規劃,堅持“用好現在的人,培養未來的人”的思路,進一步發揮現有教師資源優勢,通過制定系列培訓內容、落實常規要求精心實施人才強校戰略,不僅提高了教師的業務素養,還形成了有特色的校本研訓體系。一是完善中青年骨干教師的繼續教育制度,加強骨干教師群體建設,做好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培訓工作,大力開展“名師工程”“強師工程”“青藍工程”建設。二是與華師附中、省實驗中學、廣雅中學、省教育系統“百千萬人才工程”培訓指導中心等加強聯系,結成教研互助學校,不定期邀請這些名校的老師和專家來校講學,幫助提高我校的教育科研水平。三是制定教師外出學習制度,組織教師開展外出學習交流活動。四是利用發揮網絡教育豐富資源優勢,與多個知名教育網絡資源庫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形成優勢互補,促進教師學習教育網絡資源的制度化、經常化發展,逐步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4. 構建人才平臺,明確教師職業發展規劃。“教育改革是教師發展的契機,改革所倡導的教育理念會促使教師更新思想觀念、轉變教學行為實踐,并最終獲得內在基質的總體提升。然而,從實際情況看,教師在實際的改革進程中卻經常陷于‘觀念進步而行為轉化困難’的境地。”為此,學校要打造一種研究文化,營造一種改革氛圍,讓教師成為改革的主人和研究的主體,通過教學評優、優秀教師評選等系列體制搭建教師發展的平臺,分層次培養青年教師、優秀教師、骨干教師,不斷在教學工作中為教師提供展示個人才華的機會,讓教師體驗實現自我價值的喜悅和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
三、落實品牌戰略,促進內涵可持續發展
1. 豐富辦學特色和提煉學校精神。學校的特色發展是打造品牌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教師是學校辦學特色、校園精神的積極踐行者,也是激發教師榮譽感和責任感的動力。
我校創建于1913年,歷史悠久,辦學成績突出,現已形成了凸顯學校精神和辦學理念的辦學特色——川中精神、感恩教育、體育見長,不僅明確了學校的工作重心與方向,還為學校的品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我們充分發掘和弘揚百年名校的發展精髓,鞏固提升學校資源優勢,進一步拓寬學校發展道路和豐富學校品牌建設的內涵,同時培養了一大批扎根山區教育、默默耕耘奉獻的優秀教師。
2. 提升教育品質,協調發展學校品牌。近年來,我們堅持實施“科研興校”戰略,以研促教,教研相長,把教學實踐與改革實驗融為一體,把教育改革與課題研究結合起來,先后承擔了一大批國家級和省級課題研究工作,如全國教育技術研究“十一五”重點課題《網絡學習社區資源的整合與優化研究》,省級立項課題《網絡教學對學生能力發展研究》等等,并通過組織一批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開展課題研究工作,提高了學校的學術氛圍和研究能力,促進學校從教學實踐向理論研究轉變,從而更好地探索出適合學校自身發展的特色之道。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