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地理科由于其學科特點和教材中蘊含豐富的環境教育素材,所以,在地理教學中開展環境教育意義十分重大。中學地理科實施環境教育,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
一、以滲透教學為主
教師可結合地理學科的教學活動,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向學生滲透環保意識;可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制定每節課的環保教育計劃,要明確向學生灌輸什么,達到什么目的。滲透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如事例分析、問題討論、直接交待等。
例如,講到“我國的森林草場資源”時先讓學生閱讀一則消息:由內蒙古刮向華北地區的沙塵暴越來越猛烈,今年春夏之交還把它的勢力范圍延伸至東海之濱的上海,使全國上下大為震驚。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沙塵暴是怎樣產生的?為何這幾年我國的沙塵暴愈演愈烈?作為一名公民,你有什么好的防治方法?你的想法根據是什么?討論后,要明確我國森林覆蓋率遠遠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加上破壞大,植樹的成活率低,使得我國氣候日趨惡劣,不但沙塵暴天氣,各地的水旱災害也頻繁發生。這樣使學生懂得森林植被的生態作用,主動參與綠化造林活動,自覺保護綠化及綠化設施,在日常生活中也更珍惜由木材制造的紙張和其它木制品。這樣,既可達到地理學科的教學目的,又可實現環境教育的目標。
二、倡導綠色消費
1. 環保選購,綠色生活
要求學生優先選購綠色產品。綠色產品是指自身未受污染,且其生產過程未對環境產生破壞的產品,如綠色食品、無氟冰箱、無氟空調、無氟摩絲等。選用無氟產品可以減少氟里昂的使用量,保護臭氧層,保護與人類生死攸關的大氣環境。教師在教學中,要告訴學生購買綠色產品對自已對人類的作用和意義,以及選購這些產品的方法。教師還必須告訴學生,買菜購物,多用布袋,少用或不用塑料袋。因為塑料袋雖方便卻增加了垃圾數量,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經歷百年不能自行降解,焚燒又會產生大量的有毒氣體。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多種花草,告訴他們在庭院室內,養花種草,不但凈化空氣,增加氧氣,還可以美化環境,提高生活質量。這些細小的環節做好了,對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有重大的意義。
2. 重復使用,分類回收
要求學生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制品。要使學生明白一次性制品只能給人們帶來一時的便利,卻使生態環境付出了高昂代價。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飯盒等,不僅加快了地球上森林資源的耗竭,也給地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重復使用不但能提高物品的使用效益,更重要的是降低資源流動的速度,減輕環境的壓力。如回收一噸廢紙,可少砍17棵大樹,少生產800千克好紙,減少水體污染,節約造紙能源。要提倡在購買紙張時選擇再生紙,用實際行動支持廢紙的循環利用。同時,要求學生自覺把垃圾和廢紙等分類整理,開展回收廢品的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3. 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結合學生生活,提倡在日常生活中節約用水用電和雙面使用紙張。可從細節入手,告訴學生用過水后或洗手洗澡間隙,要隨手關掉水龍頭;人離開室內時,要隨手熄燈;雙面使用紙張等。要求學生平時少乘小汽車,多乘公交車。要使學生明白汽車是目前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不乘小汽車,就減少了車流量,也就減少了大氣污染。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
課堂時間很有限,且不能作為專題進行深入的分析探討。教師可利用第二課堂進行補充,如進行廢氣、噪音的監測;開設專題講座、“變廢為寶”展覽和“環保知識”競賽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的環保意識進一步加強,同時讓學生去影響周圍的人。還可組織學生在課余時間開展以環保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垃圾處理:露天堆放占用大量的土地,焚燒又污染環境。教師可針對這些問題,帶領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利用周日時間分組調查學校周邊地區的居民生活垃圾主要有哪些類型、數量大小、環衛部門如何收集處理、處理時又存在什么問題等。調查完成后,可組織學生根據掌握的資料撰寫小論文,提出自己的建議。我們就進行過多次這樣的活動,學生經過調查研究,提出的建議是:垃圾分類收集,有用的回收再用;填埋區分層填埋,利用垃圾分解發出的余熱發電;居民改變不利于環境保護的生活習慣,盡量少產生廢物,尤其是難以降解的塑料袋及其它物品。通過這種實地調查、采訪、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學生深入了實際生活,切身體會到現存的環境問題。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