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人才需要越來越高,具有創新能力是現代化新型人才的標志。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決非朝夕之功,我們作為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師更要早下工夫,多下工夫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一種智力特征,一種綜合素質,《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出臺為我們數學教育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為發展學生的能力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下面是本人學習新課標后在課堂教學中側重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點滴體會。
一、融洽師生關系,營制創新氛圍
改變師生關系,通過交往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新課程標準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在教學中很注意這點,用心和學生做朋友,和學生無話不談,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情感關系,使學生免除種種的心理壓力,讓學生的想象能力、實踐能力暴露出來。教師只是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讓學生在和諧、民主、平等的互動活動中發揮自主性,學生才不會因師道尊嚴而束手束腳、唯命是從而思維停滯,由此而壓抑了創新能力的萌芽。所以,凡是學生能夠自己學的,自己想的,自己做的,都要放手讓學生自我探索、自我體驗。教師不要用自己的個人思維去束縛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新教育理念要求學生在學生過程中不僅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民主、探索、合作”的學習過程中融入數學情感、學習習慣,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方法。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通過數方格的方法和拼湊圖形的方法實驗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三角形的面積=底÷2×高或者高÷2×底,行不行?”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學生提出的問題引起了全班學生的興趣。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說行,有的說不行。這時我沒有立即表態對或不對而是叫同學們自己做實驗看看這兩個公式是否成立。這樣,教室簡直成了實驗研究室,有的獨立思考畫圖證明,有的幾個人一組討論合作,利用剛才學的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方法來證明,連平時羞于回答問題的學生也儼然一副科學家的嚴肅樣子在研究問題了。就這樣讓學生自己毫無壓力地動手實踐,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養。
二、鼓勵自主探索,發展創新思維
《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經驗。”因而我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自主探索,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幾何圖形的知識比較抽象,如果不經過學生自己動手參與,他們對幾何知識的理解就僅限于對公式的套用,根本就不明白那公式是怎樣來的。所以在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長方體的表面積指的是什么,該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沒有了老師的束縛,學生的思維就如放飛的小鳥一樣,他們自由想象、操作。同學們通過觀察,很快知道長方體的表面積就是六個面的面積和,為計算這六個面的面積和,大家想到的方法有:
1. 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
2. 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2+長×高×2+寬×高×2);
3. 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高)×2+寬×高×2;
4. 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2+(長+寬)×高×2。
……
然后集體對這些方法進行驗證,這樣,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改變評價方法,發揮創新能力
《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對學生評價要從甄別式的評價轉向發展性的評價,既要關注他們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評價要反映學生學習的成績和進步,激勵學生的學習,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學習策略、思維或習慣上的長處與不足,認識自我,樹立信心,真正體驗到自己的成功與進步。”因此,我在教學中更多運用口頭表揚,變批評為鼓勵,抓住學生的閃光點鼓勵他們積極去探索研究。我們不能單憑簡單的一個“錯”字扼殺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化簡百分比“25%∶2”,學生做出的答案有0.25∶2=1∶8;25∶2000=1∶8等等多種答案。對于學生的每種做法我們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創新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