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作文,不少人往往只想到“文”,而忘記了“說”。只注重書面表達能力,而忽略口頭表達能力。在作文教學中,長期以來往往重寫輕“說”,作文教學儼然成了“啞巴作文”。作文不僅要教會學生寫話,而且要教會學生說話。從某種意義上說,“說”是作文能力的基礎。
一、“說”的必要性
流暢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以及認真而耐心地傾聽別人的觀點,不僅是作文能力乃至語文能力最重要的體現,也是一個人社會生活順利與否的重要標志。“說”可促思、“說”可練聽、“說”可帶讀、“說”可助寫,“說”在語文能力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說”的訓練途徑
(一)構建“在境中說”的口語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境中說”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種和諧民主的語境和模擬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在境中想說、會說、大膽說、樂說、善說。
此模式注重訓練的層次性:按“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逐步展開。注重“說”與“寫”有機結合:一般是先說后寫,或先寫后說,或先說后寫再說。還注重生活情境的創設。創設和諧生動的模擬社會生活情境,調動師生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挖掘學生的生活積累和知識積累,使學生把所學所識與所見所聞、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結合起來,體驗生活的豐富性、多面性,同時也把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此模式分為五個環節。
1. 生活情境引入。教師可用角色扮演、游戲活動、語言描繪、圖畫表現、實物展示、生活展現等方法為學生創設或模擬生活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視、耳聞、鼻嗅、舌舔、膚觸、心應等六覺功能,使學生在濃厚的生活氛圍中得到陶冶、體驗和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同時,教師要想方設法鼓勵各類學生勇敢地說,不論說多少句、說得怎樣,只要愿說就行。在說中充分肯定優點,合理指出存在的不足,巧妙地多給學生“戴高帽子”。
2. 重點片斷指導。圍繞一個重點片斷讓學生用不同的語言進行口述,說得不夠時指導他們重說,多讓其他同學糾正,反復練說,進一步激發學生說話的欲望,保證口頭作文的質量。在口述一段內容時,力求做到有內容、有中心、有層次、語句流暢優美。在此過程中,教師既要加強個別指導,照顧中下生,一步步地來,由講得不太多到講得多;又要及時反饋,鼓勵學生評價,各抒己見;還要融入教師的情感、體驗和創造力,充分調動自己的情感經驗和情感表現力,以情激情,以心換心,使學生如沐春風,如潤春雨,進入一種富有情感意味的口語交際情境。
3. 小組練說訓練。教師組織、指導、調控小組交往,學生以合作方式參與小組的口語交際活動,發表、交流,暢所欲言,相互啟發,討論、爭論、辯論,無所不論,從而使“說”的形式豐富多彩,說話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得到拓展和延伸。
4. 綜合小結評議。由各組選派代表進行口頭作文的匯報,學生認真評議,教師及時反饋、相機點撥。使學生能圍繞一定中心,具體、生動、形象、逼真地描述事物或事件,能從幾個方面說出觀察所見、觀中所想,并能簡單地評論事物。
5. 寫后交流再議。當學生在口頭作文的基礎上完成作文后,先讓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傳閱,再選取全班學生中較典型的作文讓學生當眾朗讀自己的作文,其他學生與老師一起從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立意選材等方面進行評議。
(二)構建“在做中說”的課外口語訓練模式
“在做中說”強調的是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在廣泛的社會實踐中自主地“說”。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在做中說,需有效運用以下策略。
策略一:學校或班級組織的課外活動與學生生活及社會現實緊密結合。
策略二:開展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模式包括“收集資料→課題表述→開展研究→結題答辯”四個環節。讓學生在課題研究前、中、后等階段進行充分的“說”的訓練。
1. 收集資料。根據學生自己關心的某一問題收集各種資料,研究人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2. 課題表述。引導學生根據研究資料后的看法,結合自己的愛好、興趣、特長或社會熱點來發現新的問題,提出新的研究課題。并對自己的課題從選題原因、選題目的、課題含義等方面進行當眾口頭表述。
3. 開展研究。課題一旦確立,學生就要根據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計劃,進行第二次資料采集。
4. 結題答辯。課題完成的形式多樣,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論文,論文不限字數,能寫多少就寫多少,可以圖文并茂,關鍵要能在觀察、采集、思考、積累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觀點。課題結題后,學生要當眾進行課題成果匯報,并開展由老師和其他同學質疑問難的即興答辯活動。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