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活動是學生經歷數學化過程,是學生自己構建知識的活動,這充分表明了課堂教學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何在數學課堂中,注重生本教學,讓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呢?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動手操作、實踐運用等活動,讓學生親近數學,體驗數學,創造數學,應用數學.
一、引導學生創設問題的情境,在具體情境中親近數學
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其求知欲與好奇心.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對新知學習的熱情,拉近學生與新知的距離,為學生的學習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讓學生親近數學.
例如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時,我設計了一道測量或估測“綠化校園”的題目.要求學生填寫XX學校綠化情況調查表.

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學校的草坪、花壇、樹蔭,想方法填寫統計表.學生帶著現實生活中富有挑戰性的具體情境進行學習,不經意間激發了認知沖突,思維被激活,學習就主動了,從而自覺地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現實生活,拉近了數學學習與生活的距離.
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體驗數學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感知中,親身體驗新知識的產生、形成的過程,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
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我打破以往教師在臺上演示,學生在臺下觀看、推想得出結論的做法.我先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討欲望:(1)出示用同樣大小的磁磚鋪成的平行四邊形地和長方形地(平行四邊形的底、高和長方形的長、寬相等);(2)出示事例:小剛與小明剛剛掃完地,正爭吵誰掃的面積大,誰得的報酬多?你能幫幫它們嗎?讓學生在頭腦里有了一股探究的欲望,然后讓學生觀察、比較、猜測,幫助小剛與小明解疑難.鼓勵學生動手操作,采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明白了長方形的長、寬、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高、面積的關系,十分順利地推導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這樣把抽象的知識學習設計成學生動手操作的具體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數學更是無比深刻、有趣,易理解,比傳統枯燥的講解效果好多了.
三、引導學生在思考探究中“創造”數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教師要創造探究的氣氛,引導學生通過積極觀察、實驗、猜想、推理、研討等活動,自主地去發現數學問題,去“創造”數學規律.例如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除法、分數與比的關系猜想到比也有比的基本性質,然后讓學生舉例驗證、總結規律.整個過程讓學生自主探索,讓他們自己“創造”出比的基本性質.
四、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應用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我們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一些數學問題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知,使學生學會在生活實踐中解決數學問題.
例如在教學小數乘法之后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開發票競賽的實踐活動.首先組織學生進行探討:“為什么要開發票?”然后組織學生進行開發票競賽,看誰算得準、填得好.學生在這種實際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深刻體會到了數學的巨大應用價值,體驗到生活無處不有數學,數學學習與個人成長有著密切的關系,進而增強學習數學的欲望.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