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對古詩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古詩是一種節奏鮮明,語言含蓄,意境深邃的詩體。它以極簡練、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幕幕色彩明麗,生動宜人的畫面,真可謂是字字珠璣,且押韻適宜,平仄相當,讀起來瑯瑯上口,膾炙人口。針對古詩的這一特點,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的我們是否應該注重課堂教學的美化,讓學生感受古詩的節奏美,語言美,意境美,自然地步入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心境,達到積累祖國語言文字的目的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古詩教學如何體現它的“內在美”?
一、準確自由讀,感受節奏美
古詩是富有音樂美的文學體裁,它韻律講究,平仄相當,節奏更是跌宕起伏,所以在教學中應注意讓學生感受其節奏美。那如何體現?可以用”讀”,因為讀是我們理解古詩的基礎,也是感悟文字韻味的一種方式。當然這一”讀”要很講究,不應該只停留在表面地讀,而應注重有節奏性地準確讀。首先我們得針對學生的個性特征采取不同的朗讀方式,讓學生在試聽錄音帶正確朗讀的基礎上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地摸索著如何去準確讀。或是配著動作暢讀,或是細細品讀,或是對讀,亦或是小組讀,讓學生初步準確朗讀,讀準確詩句中字里行間的節奏,初步感悟其中的停頓妥當,節奏準確。只有學生有了正確停頓,富有節奏的朗讀,才能使他們較快地進入古詩的節奏氛圍。在此基礎上,老師再隨機應變地科學指導他們的朗讀,引導學生把握詩句中語句詞匯的聲韻節奏,停頓準確,輕重變化,真正體現詩句朗讀中的節奏之鮮明。
二、多元化誦讀,咀嚼語言美
一些文人墨士常道“詩是有聲的畫”,說明了古詩語言的生動形象,語言的意味深入,即是語言的美。因此,在準確朗讀的基礎上,要順勢加強學生多元化誦讀。要么老師指導表演讀,角色讀,或是配樂朗讀,要么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方式讀,做到熟讀成誦,自主咀嚼詩句的美,從而領會詩中語言詞匯運用的精妙。正所謂“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如《泊船瓜洲》一詩,其語言精辟,尤其是“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一字千鈞,在整首詩中,它對于表現古詩情境起到了畫龍點睛之作用。在教學中,我注重鼓勵與指導學生各種形式的感情誦讀,讓學生熟讀成誦。在學生積累了語言的基礎上,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節:現在,請同學們再細細品讀,你認為古詩中哪個字最有感染力,你是怎樣品析的?學生一接到任務,就會再次進入對古詩的誦讀過程中。就是在這樣的一種過程中,學生通過對古詩多元化的品讀,細細地咀嚼出了“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的巧妙運用。學生咀嚼著“綠”字仿佛看到了綠茵茵的細草鋪滿江岸,染綠江南,給人一種鮮明的形象感,進而體會詩中語言的美。
三、拓展想象力,領悟意境美
詩是詩人的情與景,心與物互相融合而成的,它是一種感性形象,需要人們去領會認識和情感體驗。而小學生那豐富的想象力與生俱來非一般,我們要讓學生更好地領悟詩人所要描繪的意境,可以借助詩意的理解為出發點,把詩中描繪的形象與學生大腦中記憶的各種意象巧妙聯系,并引導他們再造性地想象,激發學生的情感。正是因為古詩意境深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的思維想象的空間。因而我們要因勢利導,拓展學生潛在的想象力去想象詩的意境。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首先可適當配以一定的音樂背景,即用音樂渲染,拓展入境。如教學《游園不值》,我先讓學生思考詩人描寫了什么景物,為何只寫青苔,只寫一枝紅杏?再配以一定的音樂背景朗讀,此時,學生心中產生了想象的沖動,心馳神往。當學生一一回答后,我大為驚訝:作者雖只寫青苔,正因為對不起眼的青苔如此的愛惜,足見他對春天的喜愛!可見,在音樂的渲染下,學生能更好地拓展想象,再現意境。
詩中的想象當然也需要誦讀來實現。在原有的基礎上,老師可放手讓學生感情誦讀,然后鼓勵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對詩中的人、事、物、景自由拓展。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瀑布》)的詩句教學,引導學生反復帶著感情重讀詩句,邊讀邊想象,此時一幅氣勢非凡、美麗壯觀的瀑布圖便浮現于學生腦海中。再順勢引導學生步入詩的意境,使他們身臨其境,從而領略詩人雄偉的氣魄,熱愛大自然的胸懷,進而達到心靈上的共鳴,情感上的交融這一效果。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