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集體建設應該以社會和群體的發展,以較合理和有意義的共同活動為中介。教學活動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班級學生共同參與的有目的的學習活動。眾所周知學生在學校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班級教學活動中度過的,加上班集體作為學生的集體,其本質上是一種不同于成人團體的學習集體,學生們是在學習有意義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本領,學習做人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等,因而,教學活動可以說是班級集體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又是班集體建設的主要途徑。
一、 教學活動有利于班集體建設
教學活動蘊含著教法、教學組織以及學生的認知過程。在實踐中,教學活動和班集體建設都以教學班為共同的組織,以全體學生為教育教學的對象,以每個學生的身心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為共同目標。
首先,它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規范的班集體學習活動。它有既定的教學目標和學習任務。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的本質是指向學生的整體發展,因而教學目標、任務和學生發展的目標具有內在的一致性。為確保教學任務的完成和學生的良性發展,必須建立一套教學活動的規范。如果這種規范是建立在學生學習需要和具有群體發展價值基礎上,那么,教學活動的價值可以轉化為班集體的學習目標和組織規范,并促進班集體的形成和發展。
其次,由于傳統的教學觀念思維方式的影響,導致當前學校教育實踐中教學活動與班集體建設有一定的分離。一方面以知識、技能教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對教學活動的對象——班集體的關注,教學效果難以如愿;另外一個方面,班集體建設往往又撇開了班集體中最重要的共同活動——課堂教學,在有限的非教育時間內去構建班集體教育活動體系。
二、良好的班集體是優化教學活動的重要條件
良好的班集體為有序的教學活動提供組織和保障。它具有班集體追求的學習目標和明確的集體規范,班集體的成員在教學活動中能自覺遵守集體規范,服從教學要求,從而為開展有序的教學活動提供組織保障。課堂教學中的集體文化是通過學生經驗與文體對話活動的產物,它既是對文化課程的補充,又是文本課程轉化為學生的知識經驗、方法、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及各種能力的必要條件。所以,良好的班集體有利于幫助每一個成員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從而提高整體的學習水平與教師的教學質量。
三、在教學活動中建設班集體的策略
(一)培養班集體積極的學習價值共識
形成積極的學習價值共識是班級集體建設的核心內容。因而,在教學中應借助具體學習的內容和學習方式,激發學生集體內在的學習需求。
(二)把教學目標任務轉化為學生集體和個體的學習目標任務
教學目標對于學生而言,往往是外在的,只有轉化為學生集體和個體自覺的學習目標和需求時,才能激發集體和個體的學習動力,使教學活動轉化為學生集體自覺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因此,在教學目標、任務的設計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使學生集體成為課堂學習目標任務的制定者。
(三)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
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是班級集體在學習活動中一項重要的社會心理指標,是集體主動性,人際關系,情緒態度,學習效能的反映。它可以影響每一個集體成員的心理和行為。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心理氣氛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培養班集體的重要策略。作為教師應努力調整自己的角色心態,通過建立積極平等的師生關系,開展有效師生、生生互動,并根據學習任務的特點創造相應的集體學習情境,從而激活集體學習氣氛,使集體獲得各種積極的心理體驗。
(四)思想品德的教育方向
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指導學生正確辨別是非,自覺抵制各種不良思想的影響。通過班會課的討論發言,使學生自己懂得哪些言行是學生應該有的,哪些言行是學生不應該有的,從而自覺地端正自己的言行。對學生進行及時必要的思想教育,及時修正學生中出現的各種不良傾向,形成一種學生有困難找老師,有問題找老師的局面。使學生把班主任當作自己的良師益友,信任自己的老師,把老師當作自己的傾訴對象,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學生自覺地團結在班主任的周圍,自覺地搞好各項工作,取得良好的班級管理效果。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