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是當代教育的制高點,多媒體不再是輔助設備而是教學工具,是一種綜合性的電子教材或網絡教學資源。特別是“3G”科技、數字網絡信號問世后,無線上網,學校教學資源共享,更是后來教育發展的主流。根據教育要求,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中,我們應做到“四化”。
一、改革“傳統教案”,美化“教學設計”
教案和教學設計是兩個絕緣不同的概念,“教案”表達的只是教師的教,而“教學設計”表達的既是教師的教同時又是學生學的設計。《教學設計》不單是概念改變,更主要是理念上、操作上的改變,甚至是教育文化、教學模式上的改變。所以,改革傳統教案為教師可教學生可學的“教學設計”,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與教學設計”的三大整合,做到目標明確,知識層面具體。通常利用電子數碼軟件對學生所學的書本知識點或知識規律進行信息技術加工,抓住教材重點、難點,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設計“流程”鮮明,切入準確,手段策略正確,揭示知識、揭示規律,語言簡潔、精練有趣,有圖像、有聲音,知識點生動具體。便于師生與文本對話,幫助學生增強學習記憶,為學生的學習積累應用創造一個良好的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同時,《教學設計》與校園網、互聯網結合,形成人類生產生活教學的知識庫、智慧庫、資源庫,而且功能齊全,藝術動人,富有啟發性、直觀性、興趣性,在多種媒體軟件的調控下,聲情并茂、情景交觸、身臨其境,使教學回歸生活回歸大自然。
《教學設計》“三大”特點:
1.“三個”適合:(1)適合普通課堂教學;(2)適合電教平臺教學;(3)適合每生一臺電腦的信息網絡教學。
2.“四個”超越:即超越時空、超越教材、超越教師和超越課堂。
3.“五個”轉變:(1)教材由傳統書本向電子讀本、社區網絡轉變;(2)電教媒體方面由輔助性向工具性轉變;(3)教師備課由書本教案向“教學設計”尤其電子網絡方面轉變;(4)課堂活動由教師的教向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轉變;(5)學校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二、開展“電腦家教”,強化“課前預習”
以學生為主體,抓好課前預習。深入開展“電腦家教”活動,將一整套《教學設計》即學習教材發送到互聯網或拷鋇給學生個人電腦里。讓學生根據具體形象、有聲有像的游戲動畫課件自主學習,通過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在課堂上交流匯報,實行家庭學校教育結合。全面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縮短教師課堂授課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及減輕學生沒必要的機械的課業負擔。由于《教學設計》課件知識游戲化,學生容易操作,易學快懂,故有家長說:“電腦家教孩子喜愛好學,相當于請一位家庭教師。”同時,電腦家教自學為主,當遇上問題時家長教子女,哥姐教弟妹,同學共研究,把學生被動的、老師滿堂灌的教學變為學生積極自主的科技文化知識訓練,從而,改變學生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使小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人。并且有了電腦家教大大占據校外網吧陣地,為學校教育創造一個良好和諧的學習環境。
三、借助“電教平臺”,優化“課堂操作”
課室安裝電教平臺是當前教育發展的主流。借助電教平臺的《教學設計》增加教學信息量,情境導入提高小學生學習興趣,以及演示學習方法、知識重點難點,縮短教師板書時間。教學上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教師根據學生交流匯報的問題,利用《教學設計》課件的知識點、切入點,有的放矢重點指導學生學習。通過直觀形象的媒體課件,加強師生與文本對話,解決學生自主學習所遇到的疑難問題,全力打造以小組學習交流匯報為主、教師重點評講為輔的互動教學課堂。
四、精選“設計課件”,深化“資源共享”
《教學設計》資源共響是時代的召喚,社會的需要,是通往教育現代化的橋梁,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教學資源共響最好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牽頭,組織專門人員利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方法,制作一整套在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設計》媒體課件,統一布局學校課程教學資源網,并與經銷商合作生產設計學生專用筆記本電腦,將學生所學的課程資源安裝拷鋇到學生個人筆記本電腦上形成現代的《電子課本》,變一人設計數人共用,一次設計長久使用。這樣,既節省人力資源,又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縮短教師備課時間,切實減輕廣大教師的教學壓力和工作負擔。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