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一個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心理特征的總和與做人的資格。健康人格是指各種良好人格特征在個體身上的集中表現,其基本特點概括為:和諧的人際關系,寧靜的心境和有效地運用個人的能力。培養健康人格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培養學生健康人格,在政治課教學中應注意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人格的感召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教師的人格對年輕的心靈來說,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夠影響到人格的發展和規定”。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的榜樣對學生的影響極其巨大,從幼兒到大學生都有模仿教師行為的傾向。教師的人格魅力越強,就越能為教學過程增光添彩,就越能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身教最為貴,知行不可分”,“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作為政治教師,更應當言行一致,率先垂范,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首先做到。作為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政治教師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樹立正氣,以身立教;要做到實事求是,敢于說真話;具有頑強的意志品質,在困難面前不動搖,不退縮,目標始終如一。如果教師的師德形象與學生的期望相符,學生就會“親其師,信其道”,并以教師為榜樣和楷模,進行自我人格塑造。
二、學習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的基礎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力性和獨立性。學生的學習方式不但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且深層次地影響著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為此,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任務,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在合作學習中由于學習者的積極參與,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積極的自我意念,使教學過程遠遠不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轉變學習方式,不但可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不斷探索、總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
三、教學內容的升華
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豐富,寓意深刻,我們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想方設法激活其功能,讓學生真正把握其深刻內涵,通過各種有效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加深感悟和體驗,使政治課觸動學生的靈魂,讓教學內容的精華在學生心靈中升華。例如,在學習高二《哲學常識》的時候,就要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教育其做一個有價值的人,通過積極進取,實現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一,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做一個有創見的人;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主體論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做一個有主見人的;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培養學生的求真務實精神,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又如在學習高三《政治常識》的時候,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使其做一個真正的主人,堅持權利與義務的統一;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法學思想,培養學生的法制觀念,促其做一個懂法守法護法的人。
四、教學情景的創設
學生主體性人格須在積極活動和交往中形成和發展。要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就應該注重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借鑒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技巧,創設一種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環境和氛圍。人人都希望得到尊重與信任,尤其是現在的中學生,自尊心都比較強,他們總希望得到教師的信任與鼓勵。如果教師能信任和支持學生,學生將更加確信自己。師生之間平等、獨立自由的交往對學生成長的意義不僅在于學習的進步,更意味著諸如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完善。
五、建構意識的增強
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提高學生人格素養,需要外化和內化相統一,需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需要學生具有強烈的自我建構意識和人格自識能力。人格自識意識和自識能力,在學生的人格塑造和培養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夠使學生發揮能動機制進行自我分析,“攻克”自我,“再造”自我。“任何外界的教育影響都必須通過受教育者內在積極性的發揮才能起作用。”從根本上講,人格的發展、完善是個人主動自覺的過程,其成效主要依賴于個體人格自我建構意識的加強和所付出的努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