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在1983年,針對傳統智能一元化理論而提出的。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是先天存在的,又是可以后天開發的。每種智能皆有其腦生理基礎,都是其生物的本能。他提出人類有九種智能類型:語言文學智能、音樂旋律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天生都具備這九種智能的潛能,每個人各有其擅長與不擅長的部分。
現實中學生的智能有強項和弱項,有各自適應的學習方式和發展傾向,而傳統的高中生物教育模式,只能使部分學生適應。這就要求教育者根據教育對象在智能組合方面的多樣性探索出最佳的教學方式,使每個學生智力強項方面的潛能得到認可和發揮。
1. 應用多元智能理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生物學科本身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規律和知識結構,根據教學內容的進展情況打破教材的限制,主動靈活地設計開放性的創新性的教學內容,有意識地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從而有效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遺傳》這一章的教學可設計問題:糧食是當前世界面臨的難題之一,目前世界上還有部分國家或地區未能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提高糧食產量是當務之急。請你從生物學的角度分析如何提高糧食產量?再引導學生從遺傳、變異、育種、新陳代謝、種群關系、環境改變等多方位進行思考和歸納。
又如:在《生長素的發現史》在這節課的結尾,筆者的設計是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又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拓展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欲望,為學生的課后進一步探究奠定了基礎。
教師:“探究活動的第一步就是要發現問題,那么請問大家:在本節課的向光性原因探究中,你還有沒有弄清楚的問題嗎?或者你覺得這些實驗我們還有哪些可以繼續探究的問題呢?”
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思維的火花迸發,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
生:“單側光為什么會引起向光一側的生長素向背光一側運輸?”
生:“生長素為什么能向下運輸?它能向其它方向運輸嗎?”
生:“課堂中多次提到胚芽鞘尖端,尖端有多長?”
生:“在玉米幼苗內,除了生長素外,還有其它激素起作用嗎?”
……
李政道博士曾說過:“求學問,先學問;只求答,非學問。”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并沒有告訴學生課后還要思考哪些問題,而是由學生自己提出一些相當有深度、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樣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繼續探究問題的動態生成過程,使學生真正發揮了學習的主動性,也有興趣去進行課后的探究。
2. 應用多元智能理論實施生物課堂教學策略的轉變
高中生物教師要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優勢,多途徑地利用其智能優勢來掌握生物知識,這不僅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還能培養學生的多方面智能,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
(1)對于語言智能較強的學生,可以在課堂上給他們提供展示的機會,利用課前五分鐘展示學生的生物語言能力;還可組織班內生物辯論活動以進一步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
(2)對于數字邏輯智能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采用圖表、圖形進行教學,運用數字進行生物記憶。
(3)對于視覺空間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運用模型,把生物現象以模型教學的方式表現出來,鼓勵學生自制圖片和簡筆畫,并運用它們作為自己掌握生物知識的方法。讓學生通過畫圖、制作模型等形式鞏固知識點,鼓勵學生創作具有個性特點的生物作業并進行展示。
3. 應用多元智能理論實施情景化教學
筆者運用多元情境化教學策略,在生物課的開始從學生愛聽的故事導入,從人人關注的環境導入,從直觀的動畫片導入,使教學內容從一開始就激趣激思,使學生在愉悅情趣之中學習生物學。例如在講“染色體的變異”時,筆者是這樣設計的:“在這個大千世界里,幾乎所有的生物都有自己的后代,馬可以生馬,驢可以生驢,就算在冰天雪地的南極,帝王企鵝也都兒孫滿堂。但誰能想到馬和驢的愛情結晶——騾子,卻只能孤獨一生,無兒無女。它們為什么不能享受著其他生物一樣的天倫之樂呢?”又如:“人們一直想知道,這個世界是先有雞后有蛋,還是先有蛋后有雞,要知曉這個問題,我們從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進化說起。”這些問題將學生引入奧妙無窮的生物世界中,拉近了生物學科與生活的距離,激發起學生濃厚的興趣,自然而然地主動參與到學習討論中去。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