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新課程的編寫,通過設計大量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實踐活動,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和對學生日常生活的指導意義。因此,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應該讓生活和教材融為一體,引導學生領悟課本的觀點,指導行為實踐,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實效性。這就必須放手發動學生,依靠學生來完成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討論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運用正是實現此目標的重要途徑。
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形成穩定持久的學習動機
我在教學中選用與教材相關、大家關注的、感興趣的社會熱點,或者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組織課堂討論。例如,在學習“消費者的權利”時,選用當時市民高度關注、學生熟悉的社會熱點“蘇丹紅”事件進行討論。由于熟知事件的來龍去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熱情,他們主動分組探討:如果我是一名律師,我認為“蘇丹紅”事件侵犯了消費者的哪些權利?我可以為我的客戶提供哪些合法的方式和途徑幫助他們維護自己的消費權利?在此基礎上,學生還主動擴展了討論的范圍:什么東西可以作為消費訴訟的證據?怎樣獲取消費憑證?教材的知識潛移默化地植入了學生的大腦,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悄然形成。再如,學習“自我新期待”一課時,教材要求學生走訪父母、老師、同學、朋友,了解和填寫他們對自己的看法。我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設計了“我欣賞的男生、女生”課堂討論。男女同學進行分組討論,分別把他們欣賞的男生、女生的特征寫出來。同學們對這個問題極為感興趣,討論的成果非常豐富。而且他們還對號入座,揚長避短。事實證明,恰當地運用討論進行政治課堂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沉寂的潛伏狀態轉化為活躍的活動狀態,熱情持久的探究學習,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金鑰匙。
有利于增強思辨能力,養成多角度、全面看問題的思維方式
在學習《學會拒絕》“身邊的誘惑”一課時,針對學生們喜歡上網、有的沉迷網吧無心上學的現象,我設計了“網絡的利與弊”論題,組織學生收集資料分析利弊。在我的引導和組織下,學生們思維活躍,觀點鮮明,語言幽默,詞鋒犀利,證據確鑿。在自由發問與分組討論時,更加積極參與,分別向老師提出各種質疑。通過討論,學生不僅清晰地認識到網絡為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帶來許多便利,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也清楚認識到網絡上的垃圾信息對健康生活的不良影響,以及沉迷網絡游戲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嚴重損害。
有利于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學會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在進行“網絡的利與弊”分組討論中,我給各組設立了正反兩方,學生在課前根據查找各類相關資料作為己方觀點成立的論據,同時也查詢關于對方觀點的資料以便找出反駁的“突破口”。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資料的重復性、不適用性,于是組長就必須組織組員對信息進行篩選、整合,提取有較強說服力、可信度高的信息作為論據。而在激烈的辯論過程中,正反方都會提供大量的論據證明己方觀點是成立的,對方觀點是不成立的。辯手面對大量的、不同的信息論據的沖擊,必須在短時間內快速辨析對方的論據,找到論據的缺陷和不足,同時必須迅速遴選自己掌握的資料,找出有針對性的論據進行反駁。整個學習的過程,培養了同學們良好的信息處理能力和基本的信息提取的方法。又如在學習《做情緒的主人》一課,討論“如何調控自己的不良情緒”時,同學七嘴八舌提供了十幾種方法,是否每種方法都是科學的呢?我指導學生對各種方法進行討論論證,排除掉不科學的方法,整合、提取科學、實效的調控不良情緒的方法和途徑。
有利于培養探究知識的能力,樹立良好的科學意識
從政治討論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主要是通過對社會現象或者生活事件的討論分析來實現,一般遵循“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思路去分析思考。例如,在學習《自我保護》時,首先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組織學生討論“在我們的身邊有哪些侵害?”這是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其次,讓學生討論“為什么我們會受到侵害?”我在學生討論過程中進行引導。這是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自己分析問題、找出原因。接著,讓學生討論“遇到侵害時我應該怎么辦?”在討論過程中,我和學生一起分析論證各種自我保護方法的合理性、合法性、科學性,歸納總結出最有效的自我保護的方法。這是通過小組討論和班級討論自己解決問題。令人可喜的是在討論自我保護的方法的過程中,學生們不時會對自己或其他同學的方法提出質疑,進行修訂,甚至提出新的問題、新的解決方法和途徑。最后,學生們將討論的成果以列表的形式展示,進行宣傳,讓更多的同學學會自我保護。從探討的過程看,學生的思維張力、專注程度、積極性、探究興趣與熱情都很高。
有利于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提升課堂魅力
新課程理念提倡以學生為本,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必須改變傳統的思想品德課說教、灌輸、暮氣沉沉,學生左耳進右耳出、昏昏欲睡的狀態。因此,思品課的教學內容要更加人性化、生活化,教學的手段要更加多樣化、生動化,同時要營造和諧的課堂,吸引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知,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體驗、內化、調控,實現心理和道德的構建。討論走進思品課堂,使人本與文本交融,有利于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創造輕松的討論環境,讓大家能夠暢所欲言,盡情揮灑個性和創意,知識和情感能夠水乳交融。平等的課堂是建立和諧的基礎。所以無論是在課堂討論還是在辯論中,教師都要發自內心的以共同學習者而不是權威者的身份出現,敢于和學生一起討論、一起質疑、一起爭辯,敢于讓學生挑戰權威,甚至接受學生的批評和質疑,這樣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互相平等的關系。學生們因此才敢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才敢童言無忌。由于討論的問題都源于學生的生活,所以學生總是迫不及待想發表看法,他們的想法也許幼稚可笑,也許荒謬怪誕,教師都不能取笑、指責,反而應表揚、鼓勵他們,因為這正是教師所需要了解和知道、讓教育有的放矢的東西。這樣的課堂才是民主、和諧的課堂,才是真正屬于學生的課堂,才是充滿智慧和魅力的思想品德課堂。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