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本培訓”是以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為主要目標,通過教育教學實踐和教育科研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全體教師實行全員性繼續教育的培訓。通過有針對性的培訓,幫助教師了解幼教發展的動向和趨勢、掌握幼教改革新理念、新觀點,從而促進教師知識的更新和專業化水平的提高。
一、建設骨干工程
學習常規化為教師獲取新信息,學習新理論、新觀點提供了保障。它主要是由中心教研組長通過網絡、雜志或其他途徑獲取成功經驗、先進教育理論、幼教信息等,與教師們一起交流,同時,也讓教師們針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熱點、難點問題展開討論,尋找理論支撐,指導實踐活動。如:我園每個骨干教師開設一個學習型小組,根據每個人的特長確定各個學習型小組的學習內容,并以“菜單”的形式提供給教師。教師們根據各自的不同需求,自主選擇,參與各個學習型小組,各個學習型小組定期開展各類活動。兩周一次的學習使每個小組的教師相互表達自己的所學、所想、所悟的學習心得、經驗小結、熱點難點,使老師們在反思中交流,在交流中反思。
二、參與式培訓
過去教研活動中的學習方式是教師以聽為主,被動的接受,參與式研討的學習不是直接告訴教師什么是正確的行為標準,而是從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出發,選取最具典型的事例,激發教師在原有經驗上的認識沖突,引導教師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不斷形成新認識,在主動思考中進行自我建構。如:幼兒園組織教師以主題墻飾“好朋友”為題展開參與式研討,全園教師分成四組(骨干教師任組長),先由小組討論,然后再作集體交流,整個過程,研討氛圍濃烈、輕松、真正做到了人人參與、人人研討。大家認為這樣的培訓模式,是引導教師將理論快速轉化為實踐的最佳方式,也是充分發揮教師團隊作用的最佳途徑。
三、課題化研究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青年校長的一封信》中指出:“如果你想讓教育工作給教師帶來樂趣,使每天上課不致成為一種枯燥而單調的義務和程序,那您就要引導每一個教師都走上從事教育科研這條路。”而課題研究是教科研的靈魂,是其生命線。我園目前每個年級都有一個園級課題,各年級組長擔任課題組長,分大、中、小三個研究組來全面展開的全面性研究,人人參與到課題研究中來,有計劃、有內容、有過程、有總結、有反思。為了使課題研究工作順利開展,使教師在研究中學習新的理論,接受新的信息,探索新的模式,創造新的成果,我們有定期的課題組人員學習和交流,學期末每級要有一兩節課題匯報課,所有空課老師都要聽課、評課,而后進行教師課題成果匯報、經驗交流。在匯報中除了要由課題組長總結本學期的研究過程、所獲成果、存在問題,還要請各位教師交流自己的研究心得,說一說自己是如何在研究中逐步成長起來的。
四、互助式展示
這種展示可以是一項科研成果的展示,可以是一次成功經驗的展示,也可以單純的展示一節教學活動課,目的都是為了讓教師在各項展示中吸取他人的成功經驗,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如:我園開展的“教學互聽周”活動。在這一周中,教師自發的邀請領導、教師來聽自己的課,可以是示范課,也可以是研究課。聽完課后,采取平等對話的研討型評課方式,力求做到以點帶面,共同提高,即教師共同進行集體反思、尋找教育活動中有價值的東西,并提升到理論高度來概括和認識,同時分析存在的問題和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在這一周內,多次的聽——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教師自身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是園內的交流和展示,同時我園還積極采取“走出去”的學習方式,讓骨干教師、青年教師外出拜師學習,讓大家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學習后及時做好反饋工作,有理論的傳遞,有聯系本園的實踐等,讓她們進行示范引路。
為了保障園本培訓活動順利開展,幼兒園以教研組、課題組為基本單位,開展信息交換、討論、對話、集體反思和成果共享;組織教師進行課堂觀摩與評析,把學得的理論和習得的實踐結合起來,內化為教育行為。通過幼兒園完善的教研活動制度,為園本培訓提供可行保障。教師是立園之本,當教師的專業得到充分的發展,這必將有力地促進幼兒園教育教學的發展。只有真正將培養教師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才能使我們的教師專業化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