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課要樹立育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就應該特別關注和重視學生的體驗學習。所謂體驗學習,是指讓學生親歷某件事,從中獲得真切感受,以提升道德認識,并激發起相應的道德情感。以往的品德課,大多采用“美德袋式”教學,習慣于由教師介紹或呈現典型故事或案例,從中分析并概括出道德概念和道德規范,學生則是被動接納,完全處于被動地位。體驗學習撇開了線性、純邏輯的思維方式,重在情感激發,心靈感悟,它能使學生由被動接受學習向主動接受學習轉變,是張揚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對于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具有獨特的作用。
一、心理體驗的形式與操作
(一)通過設置情境,誘發心理體驗
1. 扣住課文中的關鍵情節設置情境。如教學《尊重他人》,課文中寫了一個口吃的同學經常受到別人的嘲笑,心理很苦惱。教學時扣住這個情節,設置情境:“如果你處在這種被嘲笑、被戲弄的境地會有什么感受?”通過達境移情,學生體驗、感悟到一定要關心、體貼有生理缺陷的人,決不能做只圖自己快樂,給別人帶來痛苦的事。
2. 抓住插圖中的關鍵畫面設置情境。如《愛護課桌椅》的課文中配有一幅“桌椅都哭了”的兒童漫畫。老師抓住這幅畫而設置情境:“如果教室里沒有課桌椅會怎么樣?”小朋友通過想象、聯想就會體驗到,教室里不能沒有課桌椅。有了這種體驗,有利于培養學生愛護桌椅的態度和情感。
3. 借助繪聲繪色的教學語言描摹情境。如《保護環境》一課,教師舉出校園里鮮活的事例,并用形象的語言加以描述:“同學們看見了嗎?我們校園里有幾棵小樹,可能是昨夜大風刮了的原因,都耷拉著腦袋,挺不起腰來。中午,娟娟、紅紅等同學親自替小樹做支架,用她們扎辮子的綢帶綁好,讓小樹娃娃挺起腰來。當你從這些重新挺起腰來的小樹旁走過時,內心會什么樣的感受?”讓學生如臨其境,深受教育。
4. 運用現代教學技術再現情境。如《我的事業在中國》一課,旨在謳歌鄧稼先的愛國精神。教學時可借助多媒體凸現情境:“這是我國的大戈壁灘,是鄧稼先工作的地方。這里黃沙亂舞,荒無人煙,置身于此你會有什么感受?鄧稼先為什么要在這里?”借助這一情境的設置,讓學生體驗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工作的艱苦以及與外界隔絕所作出的犧牲,領悟鄧稼先對祖國無限熱愛的情懷。
(二)回憶生活經歷,引發心理體驗
讓學生回憶成功或失敗的經歷以及給自己帶來幸福、快樂或憂愁、苦惱的生活遭遇,是引發心理體驗常用的方法。如教學《拾金不昧》,讓學生結合以往的生活經歷,體驗丟東西的焦慮,東西失而復得的喜悅以及拾到東西交還失主的高興和安慰,通過學生的體驗,使拾金不昧的道德情感在他們心里油然而生。
二、實踐體驗的形式與操作
(一)活動操作式
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切入主體性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親自操作,獲得真切的體驗。如《改革開放譜新篇》一課,讓學生收集反映前輩童年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狀況的照片以及反映學生自己現實生活的照片,借助照片,開展“我與前輩比童年”的活動,從中體驗改革開放給自己的家庭、家鄉和祖國所帶來的巨大變化,進一步激發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真摯感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社會實踐式
參與社會實踐,主要是指接觸社會,開展調查、訪問、參觀、社會服務,收集道德名言、諺語、格言等活動,讓學生從社會大課堂中引發親身體驗。如教學《尊重老師的勞動》,讓學生調查班主任或其他科任老師,了解他(她)一天的工作情況和作息時間表,具體算一下教師除8小時工作外,還要額外工作多少時間,從中體驗教師為學生的成長所付出的辛勤勞動,激發尊敬老師的思想感情。
(三)設“崗”服務式
在新課程體系中,實踐、體驗的要求,將課內教育延伸到家庭、社會,并在家中和社區內設置相應的“崗位”,從服務家庭、服務社會的行為實踐中孕育出相應的情感體驗。如教學《積極參加公益勞動》之后,在社會設置服務崗位,讓學生親自參與清掃街道,洗擦交通護欄等活動,進一步激發熱愛勞動的光榮感。
(四)角色承擔式
讓學生承擔某種社會角色,從中體驗與該角色相符的思想、觀點、情感和行為。如教學《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讓學生學當小小售貨員,親自站柜臺;讓學生學當小小交警員,親自指揮行人過馬路;讓學生當城市美容師,主動上街打掃衛生等,培養學生為他人服務的意識和能力,親身感受、體驗各行各業的辛苦,增強服務他人的光榮感。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