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美術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情感教育,激發學生積極主動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達到創新教育目標。教師的課堂設計必須體現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學生情感體驗,要“以人為本”,以人文關懷的情感教育來統領課堂教學的全部。
一、情感教育的內容
1. 情感情趣的培養
梁啟超曾說過“情感教育最大利器是藝術”,“音樂、美術、文學三種法寶把情感秘密的鑰匙都把握住了”。國外也有人主張藝術教育就是情感教育,這種論斷雖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是無可非議的。
美術作品常常對人產生情緒感化的作用,凡·高《向日葵》曾經征服過不少人,許多人從中受到了愛美情操的感染。美術課要善于發掘藝術作品內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轉化為學生的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他們愛美的情操。這種情感教育可以采用參觀、作品欣賞、寫生和臨摹優秀作品等多種形式的教學,內容也應該從自然、社會和藝術等范圍多方位地展開。
2. 情感審美和情感創造能力的培養
豐子愷先生說過:“想像是繪畫上極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東西,可用想像使它變形;無形的東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們充滿幻想,我們應該因勢利導,將他們的豐富的想像力轉化為審美創造力。讓學生們運用所學到的有關線條、色彩、比例、構圖、透視、解剖、質感、肌理等造型手段,創造出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美術作品來。
3. 情感表現與情感價值標準相制約
人不但有情感,而且是豐富多彩的,只是對情感的表現方式及程度不同。但不論是哪一種情感都要受社會環境與歷史條件的規范和制約,都要受到理智的支配。情感審美標準實際上就是對是非、利害的評價,如大家都喜歡美的情感,討厭丑惡的情感。
二、構建現代情感教育課堂策略
1. 專題探究,讓學生開拓創新
創新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在課本,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唯有實踐才有創新。在學生解決疑難、理解原理后要及時地遷移導創,引導學生在動手動腦的實踐活動中趨于合理地遷移知識。或運用知識分析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或參與社會活動等,從而在實踐中綜合運用知識,在實踐中培養創新能力。
利用鄉土教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從而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參觀實物了解審美的構成,增強感性認識,有利于對審美客體的深度了解,更深刻細膩地表現。
古人云“知之愈深,愛之愈切”。只有知家鄉人,才能愛家鄉,才能為家鄉的建設事業獻身。因此,我在上《在生活中發現肌理》一課中,開設專題《客都梅州》專題講座,講“可愛的家鄉”、“三鄉”美譽的由來。讓學生講述自己家鄉的歷史發展,懂得客家人重視知識??投济分荩锶A天寶,人杰地靈,山川秀麗,文風鼎盛,人才輩出,歷代出了一大批著名詩人、教育家。如宋湘、黃釘、黃遵守、溫仲和丘逢甲、胡昴岑、溫訓、何如璋、丁日昌、葉壁華及葉劍英的詩詞、林風眠的國畫。引出課堂主題《愛我梅州,愛我梅花》(手指印畫)。然后設疑:什么是梅州精神?梅州市花是什么?學生回答“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梅花品格。老師結合肌理材質,手紋的特征,手指的特點,現場制畫《梅花的手指印畫》。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調動起來,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既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又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樹立他們關注社會的責任感。
2. 故事描繪,讓學生體驗、感悟、明理
故事是學生最愛聽的,也最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并激發學習興趣。所以通過故事的導入,通過語言描繪來表現情境,這對學生的認識活動有著一定的指向性。并且帶著感情色彩作用于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中。如我在上美術初一級14冊第一單元《圖畫中的故事》教學活動中,為了讓學生運用漫畫的表現手法表達自己對生活現象的看法,首先我讓學生觀看四川大地震中的英雄事跡報告,或電視新聞中的特寫鏡頭。如公安干警蔣敏的先進事跡報告,北川縣映秀鎮小學29歲的張米亞老師用血肉之軀守護兩個孩子的“生命之門”的特寫鏡頭等,讓學生去感受那種在巨大災難面前,英雄臨危不懼的光輝形象和不可抗拒的人格力量。生動精彩的故事在最具懸念的時候停止了,大大地調動了學生大膽發揮想象創作的欲望。老師要求學生運用漫畫或連環畫的形式表現《珍愛生命》的作品,從中調動了學生的創作激情,又提高了學生的人格品位,達到了文以載道的教育目的。
3. 生活實踐,培養學生表現美的能力
馬克思美學觀告訴我們:“美的根源不是人的主觀感受,而是人的社會實踐。”
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美術學習活動中,把時間空間還給學生,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廣闊的空間自主地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實驗演示是一種行為藝術的表現方法,其強烈的過程滲透形象直觀,使孩子們的求異性心理得到一種滿足。這對抽象的美術知識的理解是極為有效的。如三間色調配方法的認識就通過實驗演示法,將原色兩等量相調于透明的玻璃量杯中,分出橙、綠、紫,學生加深了對三間色的理解。如我上的初一級第13冊《我們的調色板》的色彩課上,我用光束通過三棱鏡的實驗演示出彩虹,讓學生興奮不已。并且直觀地看到了組成彩虹顏色的程序排列,以及各大色彩之間的微妙變化。使學生體驗到一種科學,一種成功的喜悅,聯系生活中的色彩,聯想日常中酸、甜、苦、辣的感覺,從而培養學生的表現美的能力。
4. 音樂渲染,激發全體學生參與
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也是豐富強烈的。它以特有的旋律、節奏塑造出音樂的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在教學中伴隨著音樂的渲染增強了學生對作品畫面的理解。如我在上《中國山水畫》中,播放一段古典民族樂曲《春江花月夜》,讓學生體會樂曲的意境跟中國畫講究的素淡、清遠的韻味。引導學生去認識線條的魅力,各種不同粗細、濃淡、干濕、疏密、輕重及抑揚頓挫、剛柔并蓄、變化莫測的線條。讓學生體會樂曲的意境,并融入到作品中。然后讓學生談感受,再進行作品的講授,使學生感受到國畫美和音樂美的完美結合,達到詩情畫意的效果。
掌握對美術藝術的情感教育,不僅能使學生更加深入美術藝術作品,更重要的是能夠使學生在眾多的藝術作品中多方位多角度地感知美、表現美、創造美。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