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練評講教學法?所謂練評講教學法就是以學生先練,助教點評,教師后講,小組競賽為主要特征,以班級分組助教管理為依托的教與學相結合的組合運作方法。練評講教學法的深入實踐給學生、教師、班級和學校成長帶來了明顯的變化。
一、教師的成長——在服務中體驗踏實與快樂
如果說,教師的基本職能依然還是“傳道、受業、解惑”的話,那么今天的教師又怎樣去“傳道、受業、解惑”?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回答。換句話說,今天要當什么樣的教師,才能更好地履行職責?這需要有一個明確的價值取向。
練評講教學法讓教師明顯地在服務于學生。學生通過先“練”,先“評”,向教師發出“訴求”信號,教師根據學生的需要后“講”,為學生提供幫助。事實上,教師的工作,緣于學生成長的需要。幫助學生,為學生成長服務是教師應有的價值取向。可以說,我們的課題轉變了教師的角色意識,上服務型的課、做服務型的教師成為一種時尚。這種時尚,帶來教師行為方式的一系列變化。
1. 備課,以命題為核心,以集體為依托,學校取消了教案檢查,寫不寫教案教師完全自主。我們認為,提供一份好的練習題,是練評講教學法實施的前提條件,因此教師備課最重要的是要命好題、審好題、用好題。要讓每一個教師做到最好,就必須依托集體的力量。為此我們建立了集體命題、集體審題、集體探討如何用題的新型集體備課制度。這個制度的好處不僅有利于提高命題質量,更有利于教師在合作中成長。我們發現它對業務水平相對較弱的教師和新進入的教師來說,促進作用尤其明顯??梢哉f,它讓教師們多了一份踏實。
2. 上課,依靠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學生練,助教評,小組賽,學生的事學生做,學生做不了的事,教師提供幫助。教師是嘉賓,受學生的尊重;教師是朋友,和學生一起探討。這樣上課,教師少了一份包辦代替的苦惱,多了一份悠閑自在的快樂。
3. 輔導,走在學生隊伍的最后面。近兩年,桂江一中的學科競賽取得非常突出的成績,如信息學競賽連續多次奪得廣東省初中團體第一名,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等全面豐收,令人矚目。競賽輔導工作到底同練評講教學法的實施有沒有直接關系?很多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輔導活動其實也是一種課堂教學活動。有什么樣的教學思想,就會有什么樣的輔導方式。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上習慣了練評講教學模式,沒有理由不滲透到輔導課中去。調查發現,教師們普遍認同,競賽輔導有三點經驗,一是要提供一套好的練習題;二是要讓學生合作學習、自主探索、互助合作;三是教師要走在學生隊伍的最后面,鼓勵每一位學生往前走。這不就是練評講教學法的運用嗎?走在學生隊伍的最后面,教師不會覺得拖著學生走是那么苦,學生不會覺得跟著教師的腳步是那么累。
4. 評價,只看集體,不看個人。我們建立了與集體備課相適應的教學質量評價制度,以備課組為單位進行評比。個人與備課組榮辱與共,備課組成員之間,一損俱損,一榮俱榮。這樣一來集體必然要幫助個人,個人必然要為集體考慮,和諧之中洋溢著快樂。
二、學生的成長——在自主中獲得自信
學生的成長是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但是學生成長的過程終究是一個在外部環境影響下自主發展的過程。而課堂是影響學生成長最重要的環境條件。課堂好不好,直接影響學生發展。因此什么樣的課堂是好課堂,不僅需要一個標準來衡量,而且需要一種機制來保障。練評講教學法行動研究課題組給出了一個好課的標準。我們讓每一個學生都明白,一節好課要做到四個好:一是練得好。練指做練習的環節,這是最重要的指標。練習題設計不好,練習不到位,甚至沒有練習環節的課,注定不是一節好課。二是評得好。評指學生和教師的點評環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有點評說明有朋友幫助,有朋友幫助才會有進步。三是講得好。講指教師講課、講解環節。講得好、又講得少是對教老師最重要的要求,是一節好課的重要指標。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教師講的時間多,學生能控制的時間就會少。所以講得多的課,肯定不是好課。四是賽得好。賽指各種課堂比賽,如小組比賽,男女組比賽等。體育明星在體育競賽中成長,學生在課堂學習競賽中成長。所以好課需要適當組織比賽。
有了好課標準,保護機制就容易建立。一方面教師隨時可以對照好課標準對班級助教小組提出明確的要求,或者建議學生到其他班級聽課學習。因為好課的四個標準中,有三個與學生的課堂行為有直接關系,課堂不好,責任并不全在教師。另一方面,學生助教協會對每一節課實施評價和反饋,教師不僅可以及時了解本班學生的需求,還可以了解其他班級的課堂教學情況,發現和反思自己的不足。憑借好課標準和保護機制,學生課堂表現更加出色,一個個助教小組在競賽中成長,一批又一批優秀學生助教脫穎而出。自主學習、自主管理意識不斷地得到強化,自信自強成為學生文化的主流。
三、班級的成長——從復雜的管理走向簡單
班級分組助教管理制度建立起來之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的范圍從最初的課堂學習、課堂衛生、課堂紀律等不斷延伸到課外,內容也不斷地豐富起來。每天都有小組輪流值日,就連班會課也交給小組輪流主持,班主任不用再為班會課上什么內容而煩惱。這種管理制度讓班主任從臺前退居幕后,班級管理從復雜走向簡單。有人擔心,這種制度似乎只見小組,不見個人,有悖因材施教的原則。我們認為學生管理學生,學生監督學生,學生教育學生的教育方式值得研究,學生自主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教育符合初中學生人格的需要。初中階段不僅是學生生理走向成熟的轉折點,也是學生人格走向獨立的關鍵時期,他們渴望信任,渴望自主,這個時候把管理的主動權交給他們,這本身就是因材施教。其實當個人的行為結果直接影響到小組形象的時候,這個人的行為必然受到小組成員的約束。贊成什么,反對什么,是與非,美與丑的觀念自然會在小組成員中得到強化。相互幫助,相互鼓勵,共同進步,為集體爭光必然成為一種共同的需求。事實上,我們走學生自我教育之路,帶來了班風、校風的長足進步。依靠學生,一些大型活動,如校運會、科技節、文化節等管理也變得簡單起來;依靠學生,一些比較難于教育的后進生也變得規矩起來。管理走向簡單,帶來了不簡單的效果。
四、學校的成長——從規范化邁向特色
如果說一所學校的成長要經歷合格學?!幏痘瘜W?!厣珜W校三個階段的話,那么我們學校正處在規范化向特色邁進的過渡時期。其間,練評講教學法行動研究加速了我們走向特色學校的進程。我們研究練評講教學法,不知不覺“誤入”到德育和學校管理的許多方面,產生了蝴蝶效應。這種效應讓我們看到了學校成長道路上的希望之曙光。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