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課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的矛盾沖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社會規范也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真正內化。
可見,這門課程是重在心理訓練和行為指導的課程。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品德習慣必須通過學生自身內化才能獲得,教師應該特別重視他們的學習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我發展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因為任何外在的教學措施若不通過學生主體意識的調節作用,不通過主體的踐行,學生的心理內化不可能完成。
所以思想品德教學只有學生積極參與、主動踐行,教學才能達到目標、取得成功。而我們如果進行師本教育,這門課的功效就發揮不來,使我們口渴的學生就在清涼的井邊卻喝不到水。思想品德教師一定要認識到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主動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優化教學。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是一種激發式教學,教師從灌輸者走向了引導者,從參與化學反應的元素變成了催化劑,學生學習的巨大能量被利用和發揮出來。這種教學主要是依靠學生來進行的教學,把教學的全部價值歸結到學生身上,以學生發展為教學的主體。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表達了一種信念:即沒有人能教會任何人東西。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學生學會任何東西,最終要靠自己的內化,人的獲得最終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學。我們不要代替他們感悟,而要為他們的感悟創造條件。我們的教學要少說教,而是引導他們觀察、活動、閱讀、思考,學生們從中自己感悟了,這就成為他們頭腦中最穩定的精神財富。
因而在思想品德課中要以學生為主體來設計教學,把學生獲得發展作為教學設計的終端設計。設計時要看到學生是一個個生命實體,注重學生本身的資源性,努力創設各種適合學生的情境,讓學生在積極的學習環境中投入自己的情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悟和體驗。在教學中要多設計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矯正自己的心理偏差,更加健康、積極、向上。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去研究,在研究中,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獲得感悟和體驗。在教學中要組織學生討論,在討論中對知識進行辯證思維,使認識前進……以下是本人在思想品德課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學實踐研究中選取的教學設計:
學習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挫折、堅強等心理品質時,我的教學指導思想就是要能學以致用,經過學習,指導他們在生活中真正培養且具備這些良好的心理品質,使他們的人生更積極健康向上,使我的教學成為一種對孩子真正有用有效的行為。我的教學設計理念就是通過學生自身的感受,理解和領悟,內化成自身的心智結構和行為習慣。我的教學設計策略就是摸清情況,針對性強,有的放矢,緊緊跟蹤,注重反饋,以學生為主體,使用生動的建構式教學,使課程變為學生自己的課程,喚起學生的自我需求。
如學習“自信”這個心理品質時,我課前先通過向班主任、學生、甚至個別家長了解學生們自信心方面的情況。對班上每個同學的自信心進行了一個初步的評估,把他們歸為自信心強、一般、弱三類同學,對他們的自信心狀況心中有數。課堂上我先播放了一首旋律輕快簡單的幼兒英文歌曲“I can do”,輕快的節奏,甜美的童聲,簡單有力的英語句式“I can do”,給學生營造出一種自信的情境,激發了他們表達的欲望。然后設置一個情景問題:同學們,“What can you do ”?這個問題答案廣泛,目的是激發學生通過回答去體驗“我能行”,感悟自信。叫學生回答時,注意先讓自信心程度不同的三類同學都有機會回答,然后就把機會留給自信心較差的同學,然后給他們點出“you can do!”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第一課時結束,我把自信心不同的三類同學4-6人編在一個組,指定自信心較弱的學生擔任組長。指導他們在課前通過去圖書館、上網等途徑去查閱、收集一些名人、成功人士的自信心狀況的資料,以及收集生活中接觸過的家長、老師、同學自信的表現及他們的成就,自主研究自信的作用。第二課時在班上交流以及評選出班上自信的同學,分析自信在他們身上所起的作用,把他們作為同學們學習的榜樣,最后回到課本而且能夠補充課本。
學習“自信”這一心理品德的落腳點是怎樣培養自信的心理品質。課本教了兩個方法:“看到進步與長處;增強信心與實力。”我課前給每個同學準備了一張A4紙,寫上該同學名字,然后在全班輪流每人給該同學寫上一個優點,樹立每個同學自尊自信的支點——自己突出的長處和優勢。課堂上就挑一些平時自信心較弱的同學的優點紙投影出來。全班同學一起念出來,有的學生被念到諸多優點時激動得臉兒通紅通紅的,我想這就是做老師所要的最好效果了。然后指導同學在現有的成績基礎上,制定一個前進的目標,去創造成功的記錄。我讓自信心較差的同學擔任小組組長,跟蹤目標的實現情況,再做總結。這樣安排,有助于學生在生活、學習實踐中培養自信心,也注重促使自信心較弱的同學在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尋找到增強自信心的支點。
學習“特殊的保護特殊的愛”時,我用目標導學法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教學,我先把三維目標用多媒體展示出來,然后讓學生表演課前自編自演的小品《誰之錯》(小星由于家庭、學校、社會、司法等方面的原因從不良行為到犯罪的道路),把學生帶到四種保護的情境當中。然后就四種保護的學習內容分解成若干個階梯性的問題:小星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是哪些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小星出現問題時,他們該怎樣做?小星自己應該怎樣做?讓學生自己去分析討論后,我再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評價總結,促使學生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毫無疑問,人的發展是教學追求的終極目標與核心,致力于人的發展的教學才是真正的教學。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