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課程改革已在全國推行,廣大教師努力踐行新的課程標準,把握新的課程理念并應用于自己的日常教學。“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是新課程改革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但部分教師對“自主學習”的實質把握不準,在教學實踐中出現一些問題,造成學生學習效率低下。生物教師應積極尋求克服這些問題的有效對策,以更好地貫徹新課程理念。
一、自主學習的實質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實現自主性發展。可見教師的科學指導是自主學習的前提,實現自主性發展是自主學習的目的和本質要求。
二、高中生物自主學習存在的問題
高中生物新課程實踐中自主學習存在以下問題:①重形式提問,輕啟發思維提問。一些教師誤認為學生積極回答教師的提問就是主動學習,啟發式教學演化成“一問一答”的機械模式。況且大多數問題直接指向學生的認知活動,很少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活動。②重教師提問,輕學生質疑。教師習慣采用“問題式”教學,但基本上都是教師問學生答,很少有學生“質疑”的環節,即使有,也是一、兩個簡單的問題。③重教法,輕學法。教師備課只注重教法的研究,對學生學習活動如何安排很少考慮。課堂上講授的方法多是生物科學研究的具體方法或是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如同位素示蹤法、假說演繹法等,對生物學的學習方法很少涉及。④重學習,輕反思。據調查很少學生經常反思學習,即使有反思也是下意識的、不自覺的。大多數學生不知道何時反思,怎樣反思,反思什么。
三、高中生物自主學習存在問題的應對策略
1. 指導學生閱讀,學會提取信息
許多生物教師認為閱讀能力是語文老師培養的,所以很少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殊不知生物閱讀與語文閱讀有很大的差異,高中生物教材不僅內容抽象,而且實驗和圖表數量多、種類也多,這不是語文閱讀能解決的。如圖表,有結構圖、形態圖、概念圖、模型圖、坐標圖、柱形圖、實驗裝置圖、操作流程圖等,有的要按順序閱讀,有的要抓住主要特征閱讀,有的要前后對比閱讀,有的要整體閱讀。這需要經過教師的分類指導,學生才能讀懂圖,并提取信息。例如:我指導學生抓住染色體變化的特征,對比細胞有絲分裂圖與減數分裂圖,學生將二者的區別概括為“聯會、四分體,肯定是減一;單點(著絲點單數)、無同源(染色體),肯定是二減”。概括相當精煉、準確。學習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胚胎工程,學生能自覺繪出操作流程圖,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能力明顯提高。
2. 推敲問題設置,啟發積極思維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是以問題展開的。弗萊雷對教師提問提出的要求是:“要提出能激起思考的提問;要能激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通過提問,學生不僅會回答問題,更重要的是會對答案提出疑問。”可見,作為現代教師,不僅會“解惑”,更重要的是會“布惑”,要反復推敲提煉問題,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究,大膽質疑。例如:在學習“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時,我設計如下問題:①怎樣證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怎樣分布?②為什么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它已經完美無缺了嗎?學生有的根據教材的探索歷程回答問題;有的根據有機大分子的鑒定回答問題;有的問怎樣證明脂質的流動性;有的問還有那些模型;有的問流動鑲嵌模型還有哪些不足。足見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如果這樣設計問題:①膜的成分是什么?它的結構特點是什么?②流動鑲嵌模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效果肯定截然不同。
3. 教給質疑方法,增加質疑環節
師生互動是指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只有“教師問,學生答”,沒有學生質疑、解疑的環節,不符合現代教育理念,也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多提問題,還要加強對學生提問技巧的點撥。我教給學生從以下方面質疑:尋因究果法——知其然,求證所以然;外延探究法——從重點內容出發,從不同的角度質疑;異同關聯法——從相近內容的區別與聯系處質疑;實驗聯系法——從理論與實踐的一致性和差異性中質疑;聯系實際法——從理論與生產、生活的聯系中發現問題。并經常幫助學生整理思緒,使他們能具體清晰地表達疑問。多次訓練,效果明顯。例如:學習細胞質遺傳,學生問基因一定在染色體上嗎;學習RNA病毒,學生問有遺傳效應的RNA片段是基因嗎,這是用概念外延法質疑。學習基因工程,學生問轉基因的大腸桿菌沒有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等細胞器,如何合成分泌蛋白胰島素,這是尋因究果法質疑。學習胚胎工程,學生問有精子的冷凍保存,為什么不進行卵細胞的冷凍保存,這是聯系實際法質疑……
4. 培養反思習慣,促進知識遷移
建構主義理論指出:學習只有通過反思,才能把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建構合理的知識體系。經常反思,才能掌握有效學習策略和方法,并靈活遷移運用,才能形成正確的學習歸因。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同樣的問題,學生一錯再錯;同樣的知識,換個情境,學生就束手無策,都是缺乏反思的結果。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經常反思知識的形成過程,反思解決問題的策略,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和習慣,部分學生逐步養成了反思習慣。例如:學習高中生物必修2(人教版)“孟德爾的雜交試驗二”,讓學生完成課后練習2,并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解題過程。模仿型學生用棋盤法先寫出F2的基因型、表現型,再求出答案。類比型學生把本題中的兩對相對性狀與孟德爾雜交試驗中的兩對性狀進行類比,把矮桿看做綠色,把抗病看做圓粒,很快做出答案。規律型的學生說他找到了規律,F2中雙顯型占9/16,單顯型占3/16,雙隱型占1/16,題中要求的是單顯型,所以很快做出答案。創新型學生先用分離定律分別求出F2中矮桿和抗病的概率,再乘積得出答案。學生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找出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熟優熟劣,爭論不休。我并不急于簡單地用語言評價,而是及時給出幾個類似題目,再次引導學生嘗試、討論。最終他們明白了模仿型費時費力,類比型和規律型有適用條件,創新型優勢明顯,并有利于解決多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問題。學生通過反思,知道要根據具體情境,篩選最佳方法,而且還能遷移運用到新情境。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