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課涉及的是心理、道德、法律、價值觀等內容,是不能光靠說教和講解就能形成穩固的信念的,也不可能用一張試卷就能檢測出來,而是要“不斷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行為習慣”。
內容活動化——讓學生在主動中發展
思想品德課倡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強調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學生作為發展個體,無論是知識的獲得,還是認識的發展,情感、個性、態度的培養,都需要在豐富多彩的的活動中實現。
“內容活動化”是指把教學內容寓于生動活潑的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的學生主體活動之中,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過程。包括收集、篩選、提煉信息等操作活動,比較、辨析、評估等思維活動,以及情感體驗活動,促使學生具有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的能力。
活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分組競賽、討論、辯論、情境體驗、模擬表演、案例分析、社會調查、訪談、模擬法庭、撰寫小論文等。
“內容活動化”的運用并不是教師當“甩手掌柜”,而是要求把更大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大膽去說、去想、去行動。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激勵者和協調者,既要放開手腳給學生充分的施展空間,還要隨時了解活動開展的情況,及時予以必要的引導。整個活動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的過程,要做到有步驟、有指導、有收獲。
新教材現有的活動方案提供了很好的學生活動開展思路,但也不必機械照搬、模仿。應根據實際需要,對活動過程、形式、手段等進行認真分析,恰當取舍、適當調整和重組,創造條件讓學生開展核心活動。
活動生活化——讓學生在體驗中明理
英國學者麥克菲爾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會現實,實質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思想品德課如果割斷了與社會生活的聯系,不關心人的日常生活、精神世界,它將是空洞、抽象的,因而“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激發學生作為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引導學生把學習知識、形成觀點、掌握方法同自己的心理、思想、行為表現相聯系,用來分析、認識一些社會現象,解決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并豐富自己的道德認可,以資借鑒、進而指導自己的行為實踐,這即是“活動生活化”。
例如:《欣賞與贊美》(廣東版八年級下),教師可隨機提問學生,并對其表現給予肯定,然后問:剛才XX同學有什么反應?當別人獲得贊美時作為旁觀者的你有什么感受?同時讓剛才受到表揚的同學談心情。或者做一個贊美傳遞游戲:全班以列為單位,前面同學真誠的向后面同學講出至少一句他(她)的優點,依次類推……(如有時間還可隨意走動,分頭去找贊美的對象)。學生在這種“心情分享”活動中獲得心靈的啟迪:一個人能被人欣賞贊美是一件開心的事。欣賞他人就是給自己心中播下快樂的種子,而真誠的贊美,就是把快樂的種子播向四方。
現實生活是動態的,復雜多變的,往往不能簡單套用書上的事例來解決現實問題。因此,活動的空間應拓寬——在課前課后,組織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收集素材,運用第一手資料來增加理論的信度和活力:閱讀《半月談》等各類書刊;收看新聞和焦點訪談、今日說法等節目,并作好摘記;還可開展社會調查、采訪、參觀,撰寫政治小論文等。這樣,活動從課堂走進生活,走向社會大課堂,讓學生用心去經歷,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人生的美好艱辛,體驗他人的奮斗與幸福……例如:《我上中學了》(廣東版七年級上)這課,可帶領學生參觀新校園。這種走出教室,感性認識校園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了新學校,新的初中生活,拉近了學生與教材、與生活的距離。
生活教育化——讓學生在明理中踐行
中外教育名家的經驗啟示: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的精髓。
思想品德教育來源于生活,最終目的是回歸生活并指導生活,以使學生把道理內化為道德認識,外化為道德行為,進而形成良好的習慣,達到“生活教育化”。
一方面,教師要聯系實際,貼近生活,優化方法,做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心人。首先,要以身作則,以良好的道德言行去教育學生,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來實現對學生的感召。其次,要尊重學生,平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激發學生形成促其內化導行的內驅力。再次,要深入實際,對學生的思想要有合乎實際的和動態的把握,進行適時的引導教育。
另一方面,學生要時時處處樹立正確的是非、善惡觀念,學習先進,發揚優點,克服不足。從思想到行為實現由“他律”走上“自律”,真正做到明理、思辨、立志、篤行。
思想品德情感、意識的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都離不開生活實踐。因而,要進一步落實“踐行”環節,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得到鍛煉,做到知行統一。如《我和父母》(廣東版七年級上)一課,通過一系列的學生家庭親子活動,促使學生將對父母的熱愛之情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從而養成時時處處孝敬父母的好習慣。活動有:“愛的清單”——勤于觀察、細心體會“父母平時是怎么關心我”以及“我為父母做過些什么”,感受父母養育的辛勞,父母之愛的無私偉大。“親情對對碰”——設計好溝通記錄本,與父母做交流,學會換位思考,互相理解,消除隔閡。“愛的行動”——把心中的愛說出來、做出來:說“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為父母獻上一份特別的節日禮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懂得應該以實際行動回報自己的長輩。
這樣回歸生活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既鞏固知識又鍛煉自己的平臺,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實踐中獲得最真實的體驗和深刻的感悟,又發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覺悟。這是學以致用的過程,也是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