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而又應用于生活中.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課程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不僅要求選材必須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 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讓生活問題走進數學課呢?
一、結合生活實際,合理組織課堂教學
數學教育是要學生獲得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必須開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然而,現行教材中,往往出現題目老化、數據過時、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為遙遠的情況,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識,與信息技術發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顯然不能適應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聯系生活實際,吸收并引進與現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關的具有時代性、地方性的數學信息資料來處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組教材內容.例如對于“列方程解應用題”這一節課,我圍繞“今天我當家”這樣一個小主題,根據當家必須買菜,做飯,打掃衛生等具體事情,結合錢、時間、如何安排等具體情況,設計了一系列的數學方程應用題,如怎樣統籌安排買菜做飯的時間、買菜的時候用同樣的錢可以買哪些不同的菜……這樣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生活中,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提高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注重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
為了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的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中的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例如在教學“利息和利率”這一課時,可以利用活動課的時間帶學生到銀行去參觀,讓學生以自己的壓歲錢為例模擬儲蓄、取錢,觀察銀行周圍環境,特別要記錄的是銀行的利率.學生記錄的時候就開始產生問題了,“利率是什么啊?”“為什么銀行的利率會不同啊?” ……對于學生這些問題我微笑不答,表揚他們觀察得很仔細,然后就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預習新課,到上課的時候學生由于是自己發現問題,自己來解決問題,從而找到符合實際需要的儲蓄方式.這樣,學生就養成了留心周圍事物,有意識地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并自覺把所學習的知識與現實中的事物建立聯系.
三、創設生活情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教材中的問題多是經過簡單化或數學化了的問題,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的思考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必須善于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發散性和趣味性的問題.例如在教學“工程問題”之后,可以出一道這樣的題目:陳老師帶了一些錢去買一套上、下兩冊的書,他帶的錢如果只買上冊,恰好能買20本,如果只買下冊恰好能買30本.那么他帶的錢能買幾套這樣的叢書?這道題目突破了常規“工程問題”的命題方式,提高了命題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學生在思考這類問題的時候,就要能夠舉一反三,學以致用,提高了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又如在教學了“年、月、日”后,可以出這樣一道思考題:爸爸去外地出差了,王玲在家一天天地數日子,等著他快點回來.兩個月后,爸爸回來了,猜猜王玲一共數了多少天?這里要結合生活實際,考慮到鄰近兩個月有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答案也是多樣化.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解題的技巧,培養他們根據實際情況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問題解決的方法很多,它們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差別. 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生活實際,抓住典型事例,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讓數學課堂教學適應社會生活實際,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