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高師聲樂教學改革中存在著不少問題,制約了深層次的改革。本文對此提出了有效易行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集體課 小組課 整合 課外活動
一、高師聲樂教學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
1. 學生數量與師資力量的極度不平衡導致聲樂課時不足。中國高等教育正處于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型期,招生量的擴大使得學生與教師的比例嚴重失衡。在許多高師院校音樂專業,各聲樂老師每周要為六七十個甚至更多的學生授課,無論從教師的精力還是從課時的安排來考慮,都很難顧及到每個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挖掘。目前廣東省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課基本采用小組課授課方式,少則四人一組,多則六至八人一組,一周一次課。這對于培養學生歌唱能力、審美能力和塑造學生高情商所需要的龐大知識量來說,課時的確顯得不夠。
2. 教學思想滯后,教學模式陳舊。高師音樂專業聲樂老師大多傳承的是音樂學院式的教學思想和理念,無論基礎訓練還是給學生選擇歌曲,都強調“精”和“專”,不考慮學生的基礎,不研究學生的去向,甚少顧及學生的興趣。美聲唱法的老師具有“崇洋媚外”的趨向,大量布置原文的外國歌曲或歌劇作品給學生“啃”,甚少研究本民族歌曲的特點和唱法;民族唱法的老師較少涉及國外聲樂曲目,對如何“洋為中用”缺乏研究。教學模式還是采取課堂以老師為主體“言傳身授”,學生被動模仿、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課堂內容大部分是歌唱技巧的訓練,缺乏與歌唱作品相關的音樂及以外知識的擴充,較少引領學生走進作品內部,尋找美,感悟美,享受美。這種滯后的教學思想和模式大大制約了學生的主觀審美能動性和個性的發展。
3. 聲樂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聯系不緊密。聲樂學習的過程也是審美的過程,審美首先需要營造審美的氛圍,而這種氛圍依賴于與歌唱相關的音樂及以外知識的相互交織,共同構建。如優美的語言、歌唱的音樂元素、歌曲內容涉及的多領域知識等等。這就要求聲樂教學必須加強與音樂或相關學科的聯系。當前,聲樂老師閉門造車,聲樂課堂教學內容單一,知識面狹窄是聲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4. 獨特的藝術高考現象導致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音樂素質和文化素養較差。由于藝術類高考文化錄取線不高,加上擴招后藝術院校(尤其是師范類院校)的專業門檻也相應降低,許多學生在高中階段發現文化成績不理想,便紛紛把報考藝術院校作為一條退路,因此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高考現象。考生中大多缺乏對音樂的正確認識和熱愛,藝術秉賦不足,學習音樂的基本條件和基礎薄弱,而在經過短期的強化應考訓練后,成為了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擴招的受益者。在這些考生中,有70%以上是以聲樂作為主考專業的。這種不符合藝術規律的藝術高考現象導致了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音樂基本素質較差、文化素養不高。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進入大學后還需要進行音樂掃盲教育,這樣一來,更增加了聲樂教學改革的難度。
二、解決方案
1. 整合課堂教學內容,集體課與小組課交替教學。在學制內可在不同的周次將二至三個小組合在一起上集體課,此時,這兩三組的同學都可得到兩三個課時的知識量。在集體課上,教師可安排發聲理論講解、聲樂作品分析等一些學生需共同掌握的知識,或檢驗學生對歌唱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針對聲樂學習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學生與老師互動起來,讓學生在集體課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帶著收獲進入課后的練習。小組課的主要任務是檢驗學生課后練習的情況,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予以相應的啟發與指導,布置學習任務,要求學生課后查閱歌曲作品的文字及聲像資料,寫出對作品的理解與感受,以督促學生課后主動學習,提高審美的主觀能動性。
2. 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合理安排教師的教與學。聲樂教師作為美的傳播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水平,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以美的言行影響和教育學生;應不斷學習各種文化藝術理論,充實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聲樂演唱及教學水平;要更新教育觀念,創新教學手段,聲樂教師的教學重點應從“傳藝”轉向“育人”。作為教學單位,應該有組織地安排老師的業務學習,業務觀摩。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的知識更新模式,對教學心得做一些總結,進行有意義的學術科研工作。
3. 聲樂教學要與相關學科緊密聯系
例如請樂理課老師在講解大小調式和五聲調式時,結合學生演唱的聲樂作品進行分析,從調式調性的特點上使學生理解該如何表現作品的風格。請視唱練耳課老師摘選一些常用的聲樂作品選段給學生視唱,使學生既感親切而有興趣,又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演唱中的音準節奏問題。音樂欣賞課多安排一些聲樂作品的賞析,使學生對自己經常演唱的歌曲有更全面的理解與感觸。聲樂語言課可以很詳盡地闡述演唱與語言的關系,加強聲樂語言的練習可以直接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與鋼琴老師溝通,在鋼琴課上安排一定量的藝術歌曲伴奏給學生練習,使學生切身體會聲樂伴奏和歌唱之間是怎樣相互烘托、相互映襯的,并在聲樂觀摩的時候鼓勵學生自彈自唱。這樣的聯合教學方式不勝枚舉。此外,建議學生在學校開出的選修課中選修大學語文、電影名作欣賞、世界名畫欣賞等課程,積累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
4. 課里課外融會貫通,培養創新意識,提高綜合能力。如何督促學生的課后學習?除了課堂上的例行檢查,更有效的辦法是建立學習小組機制。學生以小組課的名單進行組合,六至八人為一個學習小組,由學生推選一名學習刻苦的同學做小組長,負責組織和監督小組成員的課后學習。所有的小組共同推選一名成績優秀、負責任、有組織能力的同學為大組長,負責各小組之間的溝通與聯系。由小組長與小組成員一同討論制定學習計劃和學習時間安排表。學習的內容包括:(1)練習和鞏固在課堂上學習的歌唱基礎知識,查閱歌唱作品的文字聲像資料,一同進行討論分析,并將對作品的理解或歌唱的感受形成文字,交給老師批閱,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2)由大組長牽頭,組織小組與小組之間定期舉行聲樂觀摩與聲樂競賽,時機成熟時邀請老師們觀看并請老師給出評價和意見;(3)鼓勵學生根據已掌握的聲樂知識,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排演各種形式的聲樂節目;(4)在老師指導下,走出校園,參加社會各種有意義的藝術實踐活動,包括聲樂比賽、為中小學生的藝術活動進行指導等。在藝術實踐的舞臺上進行審美學習,讓學生享受到聲樂帶給他們的成功和樂趣,進一步理解學習聲樂對做人、做事的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