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的課堂里,最枯燥的課是語文課,最有趣的課也是語文課。何以言之?因為,如果語文教師馬馬虎虎地應付,照本宣科、毫無激情地去上語文課,這樣的語文課,不枯燥、不沉悶才怪呢。但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師千方百計地設計、上好每一堂課,力爭將自己的課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學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將語文課堂演繹成七彩的“人生殿堂”,使學生陶醉在彩虹似的、五光十色、絢爛多姿的語言藝術和課堂設計里,這樣的語文課,誰又能否認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語文課呢?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其他學科的內容方法
1. 借助美術激活語文課
美術中有一種手法:簡筆畫。有些課文是很形象、很具繪畫美的,如果在抽象地講解課文時,教師時不時地插入一些簡筆畫,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果能鼓動全班學生參與簡筆勾勒作畫,更能大大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如上《荷花淀》一課,我就發動學生人人都畫朵荷花,畫成四瓣花開,每瓣花上注上人物的性格特點。圍繞荷花畫出三片荷葉代表三部分情節,并標注文字說明,結果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再加上教師的適當解說:荷花是美麗的,荷花就代表著水生嫂等妻子們;荷花的美就是妻子的美,就是家鄉的美,就是祖國的美;丈夫們有如此美麗的祖國,有如此美麗的妻子,能不奮力抗敵么?
2. 借助歌詞激活語文課
作文,是語文課的重頭戲。當下中學生怕寫作文已是普遍現象。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借助音樂中的歌詞,特別是流行歌曲之詞,不失為一種好方法。事實上,很多學生的優秀習作,就因題目借鑒歌詞而出彩。如《成績不代表我的心》《都是習慣惹的禍》《陽光總在風雨后》……題好一半文,好的標題大大地引發寫作的沖動,有了寫作的沖動,作文何止成功了一半?在作文課上借鑒歌詞,能很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二、舊瓶裝新酒——吸收傳統與現代教法的精華
1. 利用朗讀,以讀促趣
從古到今,朗讀都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極為重要的手段,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感情基調,把課文的情感通過朗讀,將語氣、停頓、節奏、重音、托音等表現出來,做到“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這樣,課堂上朗讀就有助于調動學生情感,激發學習興趣。
2. 利用電教手段,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興趣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教學手段也越來越現代化。充分利用錄音、錄像、多媒體等輔助教學,可加大信息容量,擴大知識面,吸引學生,調動、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如教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我把它制成課件,給學生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課。我設計了新穎的導課,而后播放歌曲及出示徐志摩在英國劍橋大學生活的圖片,讓學生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寫作背景,營造抒情的氛圍;再結合屏幕上的圖片放錄音,讓學生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最后出示設計好的思考題,師生一起鑒賞詩歌,激發共鳴,引導學生概括出本詩在形式上所體現出來的“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的特點。
三、出奇制勝——靈活處理教材內容,整合課程資源
1. 敢于創新,重組教學資源
針對學生的基礎,可將教材同化為自己的智慧,進而重組教學資源,使重組的課文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在上“認識自我”這個單元時,我將課文順序重新調整,按照學生的思維規律來安排,發現自我——審視自我——戰勝自我——規劃自我、實現自我。通過重組教材,回歸生活的本質,引領學生走進永無止境的人生課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2. 勇于開拓教材的內涵,挖掘文化積淀的深度
教材中的一個詞、一句話、一幅圖、一個故事、一篇文章……如果能用心地挖掘,都可以讓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顯現出來。比如我在教學蘇軾的《后赤壁賦》時,就把它跟《前赤壁賦》進行比較,又將余秋雨的《東坡入圍》引入,還給學生展示了近年來以蘇軾為寫作對象的高考優秀作文,引導學生進行了一次“走進蘇軾”的綜合實踐性活動。在這一次學習活動中,學生馳騁于語文教學中,課堂氣氛活躍。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