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獲得和處理的信息越來越多。如何利用信息技術處理大量的信息,從而更高效地利用這些資源,將成為當今社會人才必備的能力之一。中學生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增強學生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學校計算機室接入INTERNET已成現實。INTERNET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利用INTERNET上豐富的學習資源進行信息技術課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高中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所以,在教學中必須更新觀念,改革教學方式,利用網絡環境優化課堂教學。
一、轉變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
現在課堂教學的模式,大都仍采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法,這跟信息技術課程的設計和思想是相違背的。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教學,采用的是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討論等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例如:在教學高一《信息技術》第一單元第二節“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時,教師首先任務驅動,然后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網址進入相關的網站進行自主學習,更多地了解通訊技術的發展史和神奇的計算機技術。教師再有針對性對教材中的難點和重點進行指導。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與價值。學生的學習方式完全改變,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
二、引導學生學會甄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信息技術,特別是因特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一方面使得全球性的資源共享成為可能,另一方面由于網絡信息爆炸式的增長,造成了信息傳遞的無序和失控,導致網上信息存在很多不健康、不科學的內容。因此,利用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技術教學,可以指導學生正確認識網絡中的良莠信息,讓學生逐漸認識網絡的雙面性,掌握甄別信息的方法。例如在教學高一《信息技術》“搜索引擎”一節時,學生認識到在查找信息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無用的甚至是虛假的、反動的信息。如何甄別這些信息呢?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比較來自專業權威機構和一些小網站的同一類信息,讓學生將通過多種途徑得到的信息加以比較和分析,從而使學生掌握甄別信息的方法。教學《信息技術》 “常用的因特網服務”時,先讓學生討論如何利用E-MAIL和QQ等網絡服務,然后再讓學生討論如何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不傳播和發送有害的、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信息,不接收可疑的郵件,從中提高網絡安全意識,增強法制觀念,做一個文明的網絡人。
三、加強學科整合,優化教學結構
信息技術的一個主要內容是與各學科進行整合,使學生把所學的信息技術運用在各學科中去。例如:在學習《制作電子作品2》時,教師在上課時放電子作品——用FLASH制作的動畫《汶川的眼淚》。這是教師制作的反映5.1汶川大地震的一個MTV作品。學生看了后非常震撼,在被作品深深吸引的同時也躍躍欲試,自已也想做一個漂亮的作品出來。教師這時布置任務,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自選一個與學科有關的主題(如:李白詩歌鑒賞、客家地貌等),制作一個電子作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網上搜集下載有關內容,并利用相關軟件制作電子作品。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既掌握到了準確、快速地從網上獲取資源的方法,同時又在制作過程中不知不覺中學到了學科知識。
網絡環境的教學,教師還應延伸至課堂之外,學生可利用課余時間,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網絡學習。
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要轉變現有的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教學手段以適應新形勢下的信息技術教學。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將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