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瀾曾經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行,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課堂上學生學習不是預設的,而是學生與教師、同伴“思維碰撞、心靈溝通、情感融合”的“動態生成”過程。預設與生成是辯證的統一,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升華。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應該提倡生成、期待生成,同時應該關注生成、智慧的駕馭生成,讓學生的問題與課堂一起飛翔,用生成,令到我們的英語課堂更加精彩。
一、巧妙預設,搭建課堂生成平臺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如今我們關注“生成”并非要擯棄“預設”。作為教師,我們所面對著的每一個學生都個性鮮明、天真活潑,是一個個具有“生成欲望”與“生成潛能”的人,所以總會有“預設中的生成”。預設時,教師不僅要關注教材,關注知識的發展脈絡,更要關注學生,要深入研究學生的認知狀況,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要做到心中有數。備課時“宜粗不宜細”,用開放的心態設計靈活、動態、板塊式的“學案”。教師必須對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和材料準備,以便因勢利導,支持和引導學生的學習。上課時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隨時把握課堂的亮點,不斷捕捉,不斷調整教學,機智生成,這樣才能順利構建動態式的英語課堂。
二、智慧寬容,讓錯誤生成美麗之光
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學生的錯誤是教學的財富,學生在不斷發生錯誤、糾正錯誤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增進情感體驗。課堂上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不應責怪他們無能,更不應冷嘲熱諷,而應該及時地為學生搭建平臺,巧妙誘導,幫助學生挽回尊嚴。有時學生犯錯時只要教師換一個角度考慮,教師換一種語氣交流,便能很容易地走近孩子,與孩子進行真正的溝通。在學習“There be”的句型結構,大部分同學能夠在口頭上表達自如,但一到筆頭上就會漏洞百出,不是注意不到單復數,就是干脆丟了系動詞be。看到學生一籌莫展時,我內心十分焦急。怎樣才能使學生順利掌握這個句型呢?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要求學生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以“超市”和“動物園”為假設,用“There be”句型來辦一張小報,學生們共同商量,分工協作。一天后,六個小組風格迥異的小報完成了,學生們迫不及待的把自己的作品張貼在教室的墻壁上,全班開了一次鑒賞會。“Jenny一組的句子寫得真不錯!”“Mike一組的設計真好,畫得多精致呀!”“Peter一組的小報有個性!”見學生評頭論足,我因勢利導的對學生提出了新要求:“讓我們當一回客觀公正的評委,在肯定每一份小報優點的同時,看誰能夠找到其中的錯誤?”此時,同學們把眼睛瞪得大大的,生怕疏忽了任何一個細節。很快,有幾個學生就向我通報錯誤的數量了。接著我們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新聞發布會”。我通報了錯誤的數量,并要求學生自己分析、思考并改錯。讓他們真正做到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三、捕捉意外,巧抓動態生成契機
課堂上有時會發生一些偶發事件,經驗不足的老師可能會手忙腳亂,倉促處置而留下不少遺憾。而敏感和富有實踐智慧的老師會抓住這種機會,變偶發事件為教育良機,成為教學教育的生長點。在進行句型“how was your weekend?”的操練時。猛然間,我發現了男生John沒有聽課,而是正在專心地看漫畫書。當我走近時他馬上意識到并把書推進了抽屜。我沒有批評他,而是請他的同桌Jack站起來。
Teacher:Hi, Jack. Is our partner listening to me?
Jack(朝旁邊看了看,其他同學也笑了):No, he isn’t.
Teacher:What did your partner do just now?
Jack:He read a book.
Teacher:Did he read an English book?
Jack:No, he didn’t.
Teacher:Oh, I see. Thanks.
Teacher:Hi, John. Did you read a picture book?
John(站起來,不好意思地說):Yes.
Teacher:How was the book?
John:It was…
Teacher:Was it interesting?
John:… Yes.(他拿出了漫畫書給我)
Teacher:Oh! It’s really an interesting book. I like it, too. But, please read it after class, OK?
John:OK. (說完我把書還給了他)
隨后我又用了同樣的方法提醒兩位在說悄悄話的女生注意聽講。這兩小段對話既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又可以抓住機會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運用句型和動詞的一般過去時態進行綜合性口語交際,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英語口語實踐能力。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