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物理教學大綱指出:“物理教學不僅要教予學生物理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這對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更為重要。”中學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能力。思維能力高低是思維品質優劣的一個重要標志。新課改中更充分體現了這一重要性。
一、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興趣和情感
我之所以熱心高中物理教育, 源于自已讀高—時,物理老師上第一節課的風趣語言和有趣實驗的激勵。那節課物理老師給我們演示了幾個實驗,其中一個是“高空落蛋”實驗——從幾米高的空中墜入海綿墊的雞蛋不會破。他認真細致的操作,傳神的演示,風趣的語言藝術,讓我們的目光始終盯著雞蛋……他成功的演示實驗,激發了我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對他的尊重。為此我上新生的第一節物理課時,總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對物理產生強烈的興趣和建立良好的情感。
二、在一題多解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
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一題多解這類習題能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出發,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能力,發揮他們的思維潛能。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做好啟迪和引導作用,將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入解題的最佳途徑中。如2003年我用一道物理題考學生,題目是:質量為4kg的物體從20m高處由靜止開始下落,受到的空氣阻力恒定,2s內下落高度為16m,g取10m/s2求此過程中物體克服阻力做的功。要求學生用多種方法求解。其中有王譯等十幾位同學都用了幾種解法,分別是:
1. 由運動學公式S=vt/2得2s末速度v=2s/t=16m/s,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克服阻力做的功等于物體機械能的損失,即Wf=E1-E2=mgh-mv2/2=128J。
2. 由運動學公式s=vt/2得2s末速度v=2s/t=16m/s,根據動能定理得WG-Wf=mv2/2-0,從而Wf=WG-mv2/2=128J。
3. 由運動學公式s=at2/2得加速度a=2s/t2=8m/s2,由牛頓第二定律求得阻力f=m(g-a)=8N,再由功的表達式得克服阻力做功Wf=fs=128J。
其實解法1和2用的都是功能關系,不過是從不同角度考慮而已,從這可以看出,只要你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就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三、在實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教師應轉變觀念,盡量和學生融為一體,培養情感,打破條條框框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我采用過一些無標準答案的題目,讓學生給出合理的解釋就算對。如我舉出課本習題:在某一高度水平勻速飛行的飛機上,每隔1s時間從飛機上自由落下一個物體,先后釋放四個物體,若不計空氣阻力。問:這四個物體落地點間是否等距離?學生經過熱烈的討論,得出三種答案:(1)若這四個物體落在平原上,則落地點間是等距的;(2)若這四個物體落在丘陵地區,則落地點間距離是不等的;(3)若這四個物體落在丘陵地區,則落地點間距離也可能是相等的,因為這四個物體有可能落在同一等高線上等等。我贊揚了他們熱烈的討論精神,肯定了答案的可能性,認為都是對的。學生的反響極好,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充分發揮思維靈活性。教師能肯定和信任他們的解釋,給學生建立一個自由廣闊的想象空間,讓學生的思維任意馳騁,這樣就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發散性。
四、在物理實驗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我在具體的物理實驗教學中,根據同一實驗的目的,進行多樣性的實驗設計,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操作能力,還能更好地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通過實驗,體驗了多樣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培養和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從學生高考后對實驗題反饋結果來看,效果良好。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