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個性化閱讀教學,就是指在學生個性基礎上的閱讀,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生活經驗,進入文本,想自己所想,見自己所見,有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它是學生個體從書面語言中獲取信息,并與非認知因素互為影響的活動;它是學生借助文本與作者對話的心理過程;它是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性、創造性地感受、理解、評價、鑒賞文本的過程。
在語文教學中,研究個性化閱讀教學是當前教學改革的熱點,審視當前的教改現狀我們不難發現:一,在傳統閱讀教學中,學生沿著課本的思想,教案的思路,教師的思路“單線式”前進;二,學生的能力,情感與個性的培養和發展越來越受重視,有很多教師也在這方面開展了實踐研究活動,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知識傳授的絕對性地位仍很突出,學生的能力,個性情感因素的地位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發揮;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思維、個性的控制作用有所降低,但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被動地學習的現狀仍大量存在,常常出現的是“教大于學”或者“教等于學”的現象,造成學生閱讀水平的低劣。
面對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存在的不足和問題,作為語文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改進。
一、因材施教,靈活采用個性化閱讀教學形態
首先,教師要承認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差異”不單純指學生學習能力的強弱,學習水平提高幅度的大小和學習成績的高低,更是指學生個體學習基礎結構不同的差異,學生己有認知和學習經驗不同的差異,等等。因此,差異教學的設計重點是從尊重學生本體個性出發,依據學生學習個性和可能開發的學習潛能全方位設計的“因材施教”。
其次,教師要深入研究每個學生的閱讀興趣。有的學生對科普類課文感興趣、凡事總喜歡問個“為什么”,就向他介紹一些科普類讀物;一些學生對故事特別喜愛就可以向他介紹一些童話名著。這樣尊重個性、選擇性的閱讀,促使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更加豐滿,也將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再次,要保護學生質疑的勇氣,支持學生的提問。學生能夠提出問題,不僅意味著他在認真學習課文,而且說明他的思維沖出了潛意識的門檻,走向了創造的廣闊天地。因此,教師除了鼓勵學生質疑、提問外,也要注意保護學生質疑的勇氣,永遠不要對自己的學生說出“我們沒有功夫討論你這種愚蠢的問題”之類的話語。
二、溝通交流,打造和諧平等的師生對話渠道
營造良好的雙向互動氛圍。課堂教學中的溝通交流,是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在交換思想、看法、意見時進行的心與心的對話。我們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創造條件,使學生由單向個體轉化為不同的雙向組合,從而促使師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吸引的互動效應,在互動中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和思想的火花。
在平等對話中加以引導。個性化閱讀的過程是對話,語文課堂則是師生對話交流、思想撞擊的平臺。對話教學自古有之,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是通過對話來展開教學的,一部《論語》就是一部師生之間的對話錄。通過平等對話,師生可以互相幫助,互相促進。
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關鍵。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這樣就有利于學生潛能的開發,以及創造能力和健康個性的形成。因此,一定要消除學生對教師權威的畏懼心理,真正落實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三、創設情景,積極推廣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創設有意義的情境,讓學生的學習獲得最佳效果是個性化課堂閱讀教學成功的保證。教師可以通過動作演示、圖片展示或文字顯示,讓學生把內容具體地描述出來。如讀《濟南的冬天》,分別展示“小雪輕臥小山圖”、“半城山色半城湖圖”,讓學生描述圖中的景和意,體會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
教師必須改變傳統教學的授課方式,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來優化師生間的信息傳遞和情感溝通。譬如可以運用投影儀、多媒體等輔助手段開展教學,把書面文字、口頭語言和畫面、聲音的視聽效果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獲得更大容量的信息,加深對語言文字內涵的理解與感悟,從而促進認知信息的傳遞和接受。
教師在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要做到有節有度,不以畫面、聲音等代替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攪亂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感悟。還要做到在使用多媒體時,注意增強課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課件能夠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而隨意調度,使現代化的手段真正成為促進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有力武器。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