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處在良好道德和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教育,肩負著向學生進行基本的公民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的重任。在新形勢下我們應改革創新,提升理念,講究方法,活躍實踐,以班集體建設為主要內容,以體驗類活動為主要載體,講究管理藝術,重視心理教育,追求道德教育的人文化、自主化、生活化,切實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最終為青少年兒童自我發展提供一種奮發向上的人生境界。讓德育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激揚每一位學生的生命發展。
以人為本,講究班級管理藝術
學校德育工作能否落實到每個學生的身上,走進每個學生的心靈,關鍵在于班主任是否有現代的民主教育理念,是否具有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關愛、傾聽、尊重、理解每個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使師生之間建立起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和諧關系。只有這樣,班主任才能得到學生的承認和接納,德育的效果才能顯現。學校工作要扎實,德育活動要有特色,與班主任扎實的業務功底和過硬的技能技巧是分不開的。因此,班主任隊伍建設是我校德育工作中的重點工作,通過努力,我們使每位班主任成為思想素質好、業務水平高、文化功底厚、開拓意識強的復合型人才?!皩W高為師,德高為范”,班主任更是學生心中真善美的化身,言教入耳,身教入心,內外兼修的師表形象能對學生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營造良好的班級道德土壤,加強班級集體建設
班級是學生個性、才能發展的舞臺,是培養自我能力的基地,是師生生命成長的搖籃。“把班級還給學生”,我們努力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班級管理模式。以營造良好班級道德生態為切入點,為中小學生良好道德發展提供沃土。
建設班級文化氛圍。首先從班級環境入手,努力建立一個班級本土化的、智慧的、互動的、生成的文化教室,多張貼學生作品,放名書籍,掛名言,讓每一堵墻都會說話,使教育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在環境建設過程中,我們注意讓每個孩子從被動接納到主動參與,創造充滿文化氣息的校園環境。給孩子更多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與確定班風、班銘,自己設計班徽,創造班歌,擬定標語。這樣,學生日常生活所處的校園、班級都沉浸在良好的道德氛圍中,其影響深深扎根于孩子的心靈。
創設平等、民主的人際氛圍。在班集體建設中,我們提倡班級全員自主管理模式,為學生搭建自我教育的舞臺。如實行班干部輪換制,重點崗位競爭上崗,做到人人有崗,人人有責。從而更快地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履行責任的能力。樹立主人翁的精神,調動積極性參與班中集體學習生活。人人都是班主任,同學之間互助和諧。
讓德育融于實踐活動
活動內容體現生活化、審美化。生活化的德育活動內容“源于學生生活而又高于學生生活”。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變成一定的德育內容,在一定的情境中呈現出來,能引導學生發現道德智慧,進而自主構建真正的道德理性。審美化的德育內容,除了要求道德教育要充分發掘教育內容上的審美因素,將人類道德文明的智慧之光展現出來,對學生來說,更重要的是道德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應形象、生動、藝術化。只有美化的德育內容及呈現方式才能喚起學生的德育自我發展。
講究活動方法。一切德育影響只要通過學生自身的積極活動,才能轉化為內在的精神財富,真正促進成長與進步。因此,在設計、組織德育活動的過程中,特別要強調廣泛的參與和真實的體驗性。
活動過程重體驗、關注需要。“情通理達踐履”是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在德育活動中,應想盡方法為學生道德實踐提供機會,以強化體驗、錘煉意志。
心理教育不可或缺
我們在長期教育工作中觀察到,學生表現的差異不完全是思想品德的差異,相當一部分是心理差異。學校教育工作應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主修課程,面向全體師生。一方面培養學生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另一方面,對少數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咨詢和輔導。
總之,學校德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教育工作者全員參與、全程管理,才能得以整體推進。因此,教師應樹立大德育觀念,放眼全局,立足本職,真正做到管理育人、教書育人。實現和諧校園,人人發展,人人向上。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