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爆發力是投擲運動員的一項重要的專項素質,田徑教練員們無不將增強爆發力放在投擲運動員身體訓練的重要地位上。
目前在爆發力因素結構和訓練水平評定方面的研究較少,本文試圖用數理統計中聚類分析和回歸分析的理論與方法,分析標槍運動員爆發力的因素結構,并建立較為客觀的爆發力訓練水平的測驗項目及評定標準。期望通過研究能為科學地安排標槍運動員技術訓練中爆發力的訓練提供依據。
一、研究方法
1. 文獻資料法。
2. 綜合分析法。
3. 分析與討論。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1. 小負荷力量練習與徒手練習不能很好地發展爆發力。
經各種爆發力訓練后,四項反映爆發力水平的運動成績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大小的順序是100%mvc+30%mvc+徒手快速練習>90%mvc>70%mv>30%mv>徒手快速練習。
2. 中負荷練習能產生較強爆發力的原因。
中負荷練習對提高肌肉,快速收縮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同樣能影響力量的發展,因為它能發展運動員的爆發力,這也是教練員經常使用的訓練手段。田徑運動項目成績的提高,與中負荷力量訓練密不可分。從實驗中可看出中負荷練習比小負荷、徒手快速練習對發展爆發力的作用要大,克服肌肉的阻力要強,提高運動員的成績要快。
3. 大負荷練習后立刻對爆發力產生的影響及原因。
最大負荷作用時,大腦皮層運動中樞發放強而集中的高頻沖動。這種沖動不僅可以動員興奮性較弱的慢肌纖維,而且可使運動員興奮性較低的某些快肌纖維參加工作,從而使用力肢體大多數肌纖維參加工作,為發展爆發用力準備了強大的動力勢能。大負荷練習后立刻產生了比中小負荷及徒手練習后無法相比的爆發力訓練效果。
4. 最大負荷與最大速度相結合的力量練習是發展爆發力的最佳組合。
大負荷力量訓練雖然大于中小負荷和徒手練習的效果,但并不是意味著采用大負荷就能很好地發展爆發力。因為大負荷力量練習本身不能在練習中產生快的動作速度,不宜建立快速的發力動作定型。我們認為:最大負荷和輕負荷快速練習、再加快速徒手練習,在爆發力訓練組合中是缺一不可的。沒有輕負荷練習,最大負荷所造成的“爆發力勢能”再大也不會轉變成快的“爆發力勢能”,無法建立快速爆發用力的動力走型。
5. 臥推、負重深蹲,一般被認為是反映上、下肢絕對力量的重要指標,聚類分析結果表明,這兩個項目是相似的一類獨立指標:該指標不僅與其他指標無線性關系,而為逐步回歸中作為不重要的變量而被刪除。
根據回歸分析結果,X2、X5、X7三個項目所代表的三種因素的確是影響爆發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用跨跳、30米跑、仰臥鞭打的三個項目即可準確地評定助跑擲小球的訓練水平。這也可以作為制定訓練計劃、選擇訓練方法手段、安排訓練內容的依據。
6. 立定跳遠、跨跳之間的相關關系非常密切,這二個項目是同一類項目,可歸屬為一類指標一跳躍能力指標。這個指標反映了大腿伸肌蹬地的力置和全身用力的協調性。是標槍運動員爆發力的因素結構的一項主要內容。
7. 30米跑、100米跑亦被合并成為一類指標,這兩個項目不僅相關關系非常密切,而且在動作結構上也基本一致,都反映運動員的速度水平。根據回歸分析方法,速度也是影響爆發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爆發力因素結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8. 為了在發展爆發力的整個過程中,始終按比例均衡地改善各主要影響因素的訓練水平,必須建立起各因素均衡發展的標準模式,以便在訓練過程中隨時進行反饋調節、控制整個訓練過程向預定方向發展,力爭獲得最佳訓練效果。
三、結論
1. 標槍運動員爆發力的因素結構主要包括速度、力量、協調性幾個方面的因素。
2. 用跨跳、30米跑、仰臥鞭打即可代表標槍運動員助跑擲小球能力的因素結構。該組指標亦可作為訓練水平評定的檢查性測驗指標。
3. 作為評定各因素之間的發展平衡程度,因素與動作技術的均衡發展模式,理論與實踐相聯系,可以作為評定爆發力的訓練水平,調節改進訓練內容與手段的客觀依據。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