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多媒體和計算機網絡應用的日益普及,網絡技術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創設適合于學生學習探索的教學環境以及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上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如何運用網絡技術,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呢?
一、發揮學生認知主體的作用,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積極探究事物的認識傾向。穩定的興趣能使認識過程的整個心理活動積極化,能使觀察更加敏銳,記憶得到加強,想象力更加豐富,克服困難的意志得到加強,使智力活動的效能大大提高。
人機交互是計算機的顯著特點,是任何其他媒體所沒有的。多媒體計算機進一步把電視機所具有的視聽合一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在一起,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并茂的、豐富多彩的而且可以立即反饋的人機交互方式。這樣一種交互方式對于教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學科有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對于學生來說難于理解。但如果利用計算機的交互特性,在教學中運用大量的地圖、圖片、圖表、視頻,這樣就能做到教學的直觀性。從而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形成學習動機。學生在這樣的交互式教學環境中積極主動參與,而不是一切都聽從教師擺布,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這樣就充分做到教學個別化、學習的主動化。同時語文教師精心設計制作的語文多媒體課件和超文本課件水平越高,就越能充分發揮網絡環境的交互性,就越能充分發揮學生認知主體的作用,就越能突出網絡環境自主學習的策略。
二、培養合作精神,養成主動學習習慣
要將興趣持久,就要“習慣成自然”,既能在課堂上主動學習,也能在課外主動鞏固知識完成作業,還能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在課堂教學中,“師生”、“生生”之間可在網上展開討論。例如:在《石壕吏》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向同學提出一系列問題:“國家正值用人之際,老翁為何逾墻走?作者投宿在石壕村,為什么沒有被抓”等。然后,學生分組討論,小組內部或小組之間可以進行相互協作、相互討論。把自己的答案發表在論壇或聊天室里,也可以自己提出討論題,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作為老師,可通過教師機隨時監控學生討論的進度,并可作適當的指導。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學習興趣的培養,也有利于主動學習習慣的養成。
三、資源共享,培養協作學習能力
計算機網絡把多個終端連在一起,可以實現資源共享,甚至每一臺機都可以完全使用另一臺或多臺機的磁盤、操作系統及全部應用軟件。這種一體化的特性使語文教學既可以實施個別化教學策略,也可以實施協作式教學策略。其中協作式教學策略要求為每個同學提供對同一問題用多種不同觀點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綜合的機會。在學習過程中可采用競爭、協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種不同的形式。利用網絡進行協作式教學多采用競爭、協同、伙伴等形式。經過協作學習,最后互相補充,集思廣益,對同一個問題得出較為全面、科學的認識。這樣的協作式語文教學,使得每一個同學都要積極參與學習小組,都要有自己的觀點、建議并與其他同學能隨時進行交流,同時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吸納或認同其他人的可取之處,對有疑義的地方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借助情境創設,提高創新能力
“教學活動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開的。教學活動的具體過程、組織形式、及質量效益和教學活動中使用的具體工具密切相關。”教師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為抽象的數學問題提供許多現實中無法提供的經驗背景,從而使教學內容生動、直觀、易于學生理解掌握。同樣,學生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學習可以擴展學習的空間和時間,從而為其自覺能動的學習創造條件。多媒體電化手段的使用,具有聲、光、形、色等同時再現的特點,能變枯燥為主動,能夠對知識加以形象化展開,在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方面起著獨特的作用。例如:在講解《春》這一課內容之前,先要求學生自己利用網絡查詢并收集有關極限的資料,通過整理資料,提出與春有關的資料,再通過動畫課件,學生歸納出了春天的特點。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通過網絡查詢并收集有關極限的資料的過程中,深深的體會到網絡互動交流式的學習環境,視眼開闊,多彩多資,浩瀚無窮。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