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文學領域里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在古典詩歌的鑒賞過程中應具有強烈的自主意識,對作品進行多元的開放性的解讀。因為古典詩詞作為一種審美客體,無論是從內容、語言、結構或形象等“一沙、一花”入手都能品味到其奇妙的“世界”或“天堂”。怎樣找到一些鑒賞古詩詞的基本規律,真正走進其意境中呢?
激趣——讓學生愛詩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中首先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興趣,讓他們學得輕松愉快,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之中。
另外還可依據學生思維敏捷、興趣廣泛、好勝心強的特點,開展課前“名家詩詞背誦”“詩詞名句搶答”等競賽;依據詩畫交融的特點,利用電腦讓學生“據詩繪畫”“據畫寫詩(句)”等等。這些活動,可極大地調動學生愛詩、賞詩的熱情,為學好古詩詞奠定基礎。
美讀——整體感知詩歌形象
美讀是出聲讀的最高境界,不僅講究聲音語言技巧,講究真摯的情感,更是重點突出了情感融入,是活化文本的生命之氣,是一種藝術的審美境界。葉老在美讀概念中提出的“以意逆志”是孟子的論說,指在了解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的基礎上,設身處地去推測作者所寫文章的意義。美讀,需要的是“人心”與“文心”的感應,不但能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能與作者的心靈溝通,“人心”與“文心”化為一體。
讀杜甫的《登高》,心融入其中,身化為杜甫,沒有了自我的存在,忘記了自己的身份,于是就有了“不盡長江滾滾來”的雄渾。讀蔣捷的《虞美人》,心融入詞中,化身為歷經種種悲歡離合,步入了“垂垂老矣”年華的人,情懷能不觸動嗎?“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用輕松愉快的調子;“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用稍沉重而舒緩的語氣,“闊”“低”“斷”三字要低沉,尤其是“斷”字低沉中稍拖音,體現中年的孤獨凄涼;“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用緩慢的語氣,每一個節奏均可多加停頓,聲音要悲傷,凸顯詞人在遍嘗了悲歡離合的滋味,又經歷了江山易主的變故后的那份蒼涼悲情。如果讀的人能忘記自己,置身于詞的意境中,那么,讀來是感人肺腑的。
想象——解讀詩歌意境
別林斯基說:“在詩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動力量,創作活動只有通過想象才能完成。”閱讀古典詩詞,捕捉意象,是對詩歌藝術形象再創造的過程,這一再創造的審美意識活動,離開了讀者生動活潑的想象是無法實現的。
在古典詩詞審美教學中,教師能否巧妙地啟發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再現詩詞的藝術形象,是學生能否進入意境美的重要問題。啟發學生想象的藝術水平的高下,首先取決于教師自身對詩詞作品的體驗感情的深廣度,教師發現詩句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響”越多,形象就越有可能通過教學中的點撥傳遞給學生,觸發學生的靈感。教師如從學生的知識水平、生活經驗的實際出發,設計一系列的提問和啟示,詩中描繪的形象就會活靈活現地浮現在學生的腦中,學生就容易進入詩詞的意境。
品味——把握詩歌的情感
詩歌是抒情的藝術,詩人的主觀情感是詩歌的本質、靈魂。無論是抒情詩、寫景詩,還是敘事詩,都或淡或濃或隱或顯地寄寓著詩人的主觀情感。詩由情生,亦能以情動人。從根本上說,一首詩的強烈藝術感染力來自詩人深切真摯的情感。所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精不誠,不能動人”,即是此意。
從標題入手,體會詩歌的情感。標題或是詩歌的靈魂,或是詩歌的線索,它暗示詩歌的主旨和情感,體現詩人的匠心。如陳子昂的《春夜送友人》、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從標題的“送”字可看出是送別詩。送別詩往往寫的是詩人送別時所見所想所感,表達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或抒發送友人時的離愁別緒。
從詩眼入手,把握詩歌的情感。古典詩歌總是精心挑選那些富有表現力的詞句,把意思表達得準確、生動、鮮明、精巧。那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來描述氛圍的關鍵詞句,叫字眼或詞眼。如杜甫的《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的“濺”“驚”二字,不僅用字新鮮,而且增添了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
透過具體形象,體驗詩歌的情感。詩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僅是詩人情感的觸發點,也是情感的載體,亦是鑒賞詩歌、體驗其情感必循的途徑。
品味詩的尾句。好的詩歌尾句,既能點題,又能渲染氣氛,強化主旨,還能收到余音繚繞、韻味無窮之效,有助于把握全詩意境。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