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2010屆新的高考方案已經出臺,文科生考語、英、數和政、史、地組成的文科大綜合,共750分。其中歷史部分不再出現選做題,這確實讓教學第一線的歷史教師們有點頭疼,盡管知道了兩本選修都是必考的內容,對選修模塊教學的尺度還是不能很好地把握,畢竟與以往不同,沒有參照。如果從拓展學生的視野、對歷史有更多的了解角度來看,教師們希望選修課程都能開課,畢竟選修內容很豐富,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說,可以彌補自己歷史知識的空缺,但因為受教學時間的限制,我們只能有所取舍。在選修課程的實施方面需要教師、學生雙方在教與學方面進行適當的調整。
一、合理安排選修模塊教學
面對新高考方案,同時結合教學時間及高考實際,我們對選修課程的講授作了這樣的安排:有選擇地開設選修一《歷史上的重大改革與回眸》中的部分單元內容(依據考綱開設第二、三、七、八、九單元),選修二《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的整本教材,選修中與必修教材知識點重復的,以必修教材講授的知識點為主,同時教材中出現的重要法律文件作為必考的標準來要求學生,其他選修課程則安排學生課外閱讀。
二、教師是有效實施選修課程教學的主體
1. 注重落實教學目標,體現教學內容的基礎性
選修模塊的教學同必修模塊一樣,需要實現課程的“三維”目標,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進一步發展的潛能;強調關注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學習方法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把世界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人格品質培養和科學歷史觀的形成相結合,體現出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以課程標準及課本所呈現的教學內容為依據,切實保證教學內容的基礎性。
2. 注重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的整合
現行高歷史教材中每個模塊自成體系,給學生造成支離破碎的感覺,在教學中,要認真研究選修模塊教學所帶來的變化,特別是要注意局部與整體的聯系,注意選修與必修的聯系,在教學中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避免形成脫節現象。同時根據學生及教學實際,對教學內容有所取舍,并增添、整合同類專題的材料,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技能。
3. 不斷給自己充電,創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
由于選修模塊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相對濃厚,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扎實的基礎,富于創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我認真鉆研教材,積極搜集資料,并通過網絡方式給自己充電,讓自己的每一節課都準備得非常充分。
4. 實現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的轉變
選修模塊的設置突出體現了課程標準提出的多樣性和選擇性原則,這就要求教師要特別注意據此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我們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在教師的主導下確保學生擁有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活動中,我們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與體驗。
5. 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方式,幫助、引導學生實現學習目標
在選修教材的教學過程中,可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目標,如可用“材料學習法”“分析比較法”“觀察學習法”“歸納法”“思辨學習法”“實踐學習法”,通過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社會實踐等活動,觀察和收集材料,拓展歷史學習的視野,將歷史與現實緊密聯系起來。
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實施選修課程教學的有效途經
在高中歷史課程改革中,選修模塊的設置將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放到了中心位置。歷史選修課程,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課程選擇空間,突出體現了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理念。高中學生面臨著升學或步入社會就業的選擇和人生規劃,選修課的開設,為學生根據自己的基礎、潛力和未來社會的需要來規劃自己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平臺。
四、實現選修內容與廣東地方史的有機結合
把選修內容與廣東地方史結合起來,既能培養學生興趣、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又不耽誤高考,同時也不會因高考所占分值的多少而對開設的選修課程流于形式。
面對廣東新一輪高考改革,在歷史教學(備考)工作中把握新變化是高三歷史教師必須做到的,尤其是新高考下的歷史選修部分內容,在考查方式、考查內容、考查分值以及模塊的側重點等都是值得歷史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們探討。
責任編輯黃日暖